首页 >> 旅游景点 >> 榆林景点大全 >> 榆林古城景点介绍      榆林酒店2折预订,返现金

榆林古城旅游指南

   榆林建城历史已有五百多载。为重现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风采,对古城墙的研究很有必要。现将榆林古城的由来、古城池的沿革与古城墙的建构分述如次:
  (一)榆林古城之由来
  榆林地处河套之南黄土高原与草原的接壤区,是农耕民族防御蒙古鞋粗游牧部族南侵而构筑工事的最佳选择。榆林城建位置在长乐堡与保宁堡之中,左山右水,巍然雄镇。其城东依驼峰山,西临榆溪河,南带榆阳水,北镇红石峡,故明代列为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驻地。据《延绥镇志》、《榆林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榆林寨。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王朝命驻守绥德延绥镇都督王祯在偷林庄(今普惠泉处)始筑榆林城堡,“城座不过百矩”。成化八年(1432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在城北(今官井滩)增筑城垣,成化九年(1473年)将延绥镇治所由延绥移驻榆林城堡,延绥镇因此也称榆林镇。
  (二)古城池的沿革
  由于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榆林城池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维修扩建。第一次,明成化22年(1486年)巡抚黄献向北展筑城廓,南城至今上帝庙一带,俗称北城。第二次,弘治五年(1492年)巡抚熊绣展筑南城廓至凯歌楼(原名怀德门,正德末年巡抚都御史姚摸改为此名),俗称中城。第三次,正德十年(1515年)总制邓璋扩筑建成南关外城,推至榆阳河沿,俗称南城。此即历史上所称“三拓愉阳”。从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历代驻榆官员对榆林城垣屡加修筑,除增高加厚外,并相继完成全城墙外部的青砖包砌。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榆林城垣建有东城门两座,即威宁门、振武门;南城门一座,即镇远门;西城门四座,即广榆门、宣武门、龙德门、新乐门;北城垣无城门;中部建有镇北楼,加上各城门楼,城墙四角楼及东城上的讯敌楼、观远楼,全城墙上共建有城楼14座,城周长5354步,东门、南门有瓮城,并设千斤闸,与城墙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清代,榆林城墙多次进行修筑,同治二年(1863年)北城部分城垣被流沙埋没,时值关中等地回民造反,道宪常瀚令弃北城,在广榆门东西缩筑北城墙,长438丈。其后同治六年(1867年)、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十年(1884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次较大规模地修整加固城垣,直到民国年间,榆林城墙保存完好:其城廓面积2.1平方公里。1938年和1939年,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来榆,曾描写道:“城扁街宽”,“坚厚城垣”,“具有北平的局面”。但后因兵资大部分城楼塌毁。解放前夕宣威门(俗称大西门)犹保存完好。今日城东南角之魁星楼遗迹尚在。
  (三)古城墙之建构
  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榆林古城墙保存较完整,时东城墙长2293米,西城墙长2184米,南城墙长1059.5米,北城墙长1125米,城垣周长6761.5米。
  据有关资料称,榆林城墙“顶宽三丈,底宽五丈,高三丈六尺”,其高度三丈六尺,约为12米。据报载北京明城墙墙体高11.6米。榆林为九边重镇之首,出于军事之需要,城墙高度已超过北京城墙。城墙上建砖垛口1700多个,据说有逻城72个,并在此置火炮。
     榆林城位于陕西省北部,与山西、内蒙、宁夏三省接壤,处于汉、蒙、回民族区域的结合部。在我国历史上,榆林在北部边疆占重要战略地位,它依山傍水,雄踞长城,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是我国现有保存较为完好的为数不多的古城之一,是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榆林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新石器时代,河套人就在此繁衍生息,秦汉以来匈奴、突劂、蒙古等民族与汉民族长期征战、共处、融合。榆林古城的建设和发展主要经历了秦汉、宋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现存古城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在明清时期,建筑具有明显的明清风格。从明中期开始建设,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饱经风雨,历尽沧桑的古城,经长期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的建设性破坏,古城的格局和古建筑已受到严重建筑的侵占,古城墙一部分被拆落,大部分受到违章建筑的侵占,墙体塌陷剥落,古城的完整和特色遭受严重破坏。榆林古城的保护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一、榆林古城的特色:
    1、榆林历史上是一军事重镇,榆林古城的建设和发展首先是边防和军事的需要。早在秦代,大将军蒙恬及公子扶苏镇守以绥德为中心的长城沿线,及至明代形成了以榆林为中心,以长城为依托,以“36堡”为屯兵要塞的完整防御体系。榆林古城背靠东山,西临榆溪河川,城墙周长6400米,呈古币形状,用黄土夯筑,青砖砌面,底宽16米,顶宽9米,高12米,设五座城门。出于防御需要城门均设箭楼,千斤闸以及瓮城。榆林城内主街道——大街,与城南的凌霄塔和城北的镇北台两制高点连成一线,形成古城的中轴线,城北的镇北台建於长城的凌霄塔遥相呼应,能及时传递敌情信息。
     2、独特的明清风格建筑
     榆林古代建筑主要沿大街修建,成为城市中轴线,沿中轴线建有明清时代的新明楼,万佛楼、鼓楼、凯歌楼及民国时的钟楼六座城楼,还有四座牌楼分布其间。临街店铺、作坊鳞次栉比,多为单层砖木结构,双坡青瓦屋面。街道尺度亲切宜人,青砖铺面。形成了六楼骑街,商店林立,步移影迁,熙来攘往,丰富多彩的明清街市风貌。可惜的是由于交通及战备等原国,其中三座城楼及四座牌楼均已拆除。
     古城内有大量的民居,主要为明清风格的四合院建筑,其中保存完好的尚有700余座,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仿造,青砖灰瓦,营造精致,造型优美,主要集中在大街沿线,新建路以东区域,榆林由此被称为“小北京”。
     由于长期战争的影响,古代榆林宗教及迷信盛行,对各种宗教采取完全包容的态度,寺庙、道观等宗教建筑遍及全城,佛、道、儒、诸神几乎无神不敬,就是近代的天主教堂也在榆林城内有插足之地。目前保存完整的寺庙有戴兴寺等,大多数已遭破坏或拆做他用。
     3、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榆林历史上是多民族杂居,征战频繁的地区,也是具有移民传统的地区,为了守边,上自将相王公,下到军士百姓,农工士商成为榆林的居民,带来了各地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使榆林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手工来及商业。由于与蒙古发展边境贸易,也形成了一个“边客”阶层,他们带着庞大的骆驼队,来往于各民族地区,使汉人与各少数民族有了商业和文化的交流。
     由于居民的这种移民和开放的特点,能够包容和吸收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榆林特有的民俗、文化和艺术,是我国优秀民间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既有粗旷豪放的陕北民歌,又有江南风味的榆林小曲,秦腔、晋剧、蒙古的二人转也盛行于陕北大地,能工巧匠世代相传,手工业非常发达,各类作坊遍及大街小巷,剪纸、泥塑、刺绣、雕刻等民间工艺美术丰富多彩。
二、榆林古城保护的原则
     1、护后修复的原则
     目前古城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已十分严重,由于财力和修复能力所限,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所有问题,可能的办法只能是尽快完成古城的保护规划,在规划指导下划定保护区域,将应保护和所有建筑先保护起来,制止进一步的破坏。特别是建设性破坏,是古建筑破坏最主要原因。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按照有关城市规划和古城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在保护范围内严格禁止任何未经审批的古建筑进行拆建和翻修。修复工作应根据规划,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修复工程应经专业设计部门设计,经过严格的技术论证和审查后进行,工程施工应组建专业古建施工队伍进行。
     2、城保护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榆林古城与长城及一系列古城堡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是榆林古城的显著特色。古城墙及长城、镇北台、凌霄塔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应突出保护其空间序列的清晰和完整,保护这些建筑之间视线能够通达。周围的一切建筑不应遮挡这些古建筑。造型与这些建筑不轩调的新建筑应作适应修饰、改建或拆除。
     3、古城建筑与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并重
     榆林城内的古建筑与其特有的文化艺术是一种相依相存的关系,是历史文化名城有形的和无形的宝贵的遗产,其独具特色的边塞文化、民间艺术和淳朴的风俗习惯为整个城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保护古建筑应与保护文化传统的精华放在同等地位。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要注意挖掘整理其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在修复古建筑的同时,应将其独特的装修,古色古香的家俱、陈设等融入建筑之中,恢复其原有的军事的、文化的、民情风俗方面的内函,减少人为的生造的现代的东西,尽可能完整地保存历史遗存的文化信息,保存其风格和口味。
     4、古城保护和利用并重的原则
     榆林古城是城市主要居住区和商业区,古城保护同时必须要充分满足市民居住、工作、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要求,这就要求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既要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完整地保护和修复古代的文物古迹和大量的古建筑,使其固有的特色体现得更为完美,又要使其使用价值发挥得更为充分。榆林古城独特的风格和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具有十分珍贵的旅游价值。目前榆林的旅游事业尚欠发达,市区的旅游点很少,只限于镇北台、红石峡范围,还不能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来旅游观光。保护和修复好榆林古城,充分发挥旅游方面的潜力,以旅游为主导,带动全市的商业、轻工业、餐饮娱乐等事业全面发展,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榆林经济,也能更好地促进古城的保护工作。
     5、古城保护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榆林古城建设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多数古建筑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许多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各方面的功能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要求。一些重点保护的古建筑濒于倒塌,需要及时抢修,这些古代建筑要完全修复非常困难,必须结合应用现代技术,现代材料予以妥善处理。对于大量的普通店铺和民居,如完全用传统材料和营造法则进行修建已不大可能,应根据这些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特点,在保证其平面格局和造型风格的条件下,使传统的方法和材料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提高建筑的耐久性,提高其质量,满足其现代功能要求。
三、榆林古城保护构想
1、古城墙
     古城墙是榆林古城最直观的标志,是古城整体完整和总体形象的体现,但是由于年久失修,砖墙脱落,墙体塌陷随处可见,违章建筑遍布城墙内外,而且南城墙已被拆除,修建了一些现代建筑。要保护古城必须在材力允许时逐步完整地修复古城墙,恢复五座城门,修复箭楼,角楼、瓮城。拆除古城墙内外一切违章建筑。
     为保护古城环境,逐步修复以镇北台为中心的长城,在认真考证的基础上修复易马城。保护并修复凌霄塔公园。保护好古榆阳桥。
2、大街
     大街是古城的中轴线,是古建筑最集中的区域,沿街店铺应严格按照明清风格进行修复,应以单层建筑为主,保持其砖木结构,青砖灰瓦,木门窗的风格。恢复一些适应当前商业区求的老字号商店和作坊。商店的装修、招牌、匾额以及墙面门窗应采用古典风格。凡是采用现代门窗,大玻璃门窗,以及杂乱无章的招牌、广告都应修改。
     对现有的星明楼、钟楼、万佛楼要重点保护,并逐步修复。在财力许可时,对鼓楼、凯歌楼等按原来的式样重建,恢复榆要六楼骑街的风貌。
将大街建为步行街。
     根据需要逐步整修道路、巷道,改变目前道路不通畅的状况,改善供水、排水、供电等市政管线状况,清除道路上空的电杆、电线。
3、 民居
     民居是古城量大面广的建筑物,多数为规模不同的四合院建筑,近年来由于乱修乱建,院内大多数插建了许多临时建筑,破坏了原有的格局,破坏了居住环境,对这些临时建筑应逐步拆除,恢复原有的布局。四合院原则上也应以单层为主,以青砖灰瓦的明清风格为主。对已修建为二层的、现代风格的应做改造,改造为坡屋顶。
     改造四合院的同时要对面临巷道的大门修复,改善巷道的景观,要采取重点修复和普遍保护相结合方法,保护大量的民居,形成一定的规模,形成整体的文化氛围。有条件的四合院,可由集体也可由个人辟为文物展览,文化娱乐、旅游服务场所。
   



相关旅游景点:
新明楼 古银州摩崖石刻 白城台古城遗址 貂蝉洞 貂蝉洞 青云寺 常氏庄园 凌霄塔 沙地植物园 李自成行宫 府谷杜松自然保护区 杨家城 明长城遗址 世纪广场 镇北台 万佛楼 扶苏墓 戴兴寺 统万城遗址 莲花池公园 班禅庙 神木臭柏自然保护区 秦长城遗址 班禅庙 盘龙寺 万佛楼 红石峡 鼓楼 天王塔 天王塔 杜斌丞纪念室 凯歌楼 西津寺 二郎山 新明楼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 戴兴寺 盘龙寺 扶苏墓 钟楼 
相关城市旅游景点: 西安 宝鸡 延安 咸阳 铜川 汉中 渭南 安康 商洛 城固 勉县 
打听一下 违章查询 违章查询 违章查询 2012春运   2012春运火车票预售期   铁路局网上订票   12306网上订火车票   2012春运火车票电话订票须知   2012春运网上订火车票流程   火车票电话订票流程   12306几点放票   k字头火车网上订票   学生票提前几天买   火车票退票规定
长途汽车:北京 上海 广州 重庆 深圳 杭州 南京 成都 天津 武汉 西安 东莞 厦门 佛山 苏州 沈阳 郑州 无锡 长春 青岛 昆明 济南 大连 宁波 常州 太原 哈尔滨 南昌 南宁 长沙 乌鲁木齐 福州 贵阳 中山 石家庄 合肥 温州 绍兴 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