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 本站网友 返回
回复 2009-05-06
主题: 北京的考古和历史方面,仍存在未解之谜吗?
内容:
昵称: 本站网友 返回
回复 2009-05-06
主题: 北京的考古和历史方面,仍存在未解之谜吗?
内容: 有很多,特别是在北京城的起源方面。
三、起源和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考古学家在北京城西南50公里的周口店发现了大约5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北京猿人)。一般认为,这些化石所代表的直立人是从非洲扩散而来的,他们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旁支,最后灭绝,不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北京猿人所在的时期,北京地区的气候肯定比现在温暖、湿润。当时,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和茂密的草原,生活的草食动物主要有肿骨鹿和斑鹿,肉食动物有剑齿虎、鬣狗、野猪、豹、狼、熊等。
北京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大约四十多处,分布较广。经过新石器时代,人类逐渐走进文明时代,这个时候,来自东北和西北方向的交通路线就在北京这个小平原相汇,然后向南延伸。这个古代大道的交汇处可能便逐渐形成一个居民点或者说一个聚落。这样,这个起交通枢纽作用的地点后来可能就具备了一个城市诞生的条件。
北京城的起源还一直是历史学们争论的一个问题。人们对这个华北平原北部地区开始出现城市时的情况还知之甚少,对于北京城起源的各种不同观点又都难以找到直接的可靠证据。不过,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意义或者说具有变革性质的历史事件被认为是北京城建城的开始。这个历史事件就是周武王克殷后封诸侯于燕和蓟。虽然具体情况仍不清楚,但古代文献明确的记载了周武王分封诸侯于燕和蓟。现在,人们已经非常有把握的确定燕和蓟就在今天的北京地区,而且一般就将诸侯被分封于北京地区看着这里的城市建设开始的标志。于1996年启动的第九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之一——夏商周断代工程,最后将周武王克商之年定在了公元前1046年。按照这个时间,北京作为一个城市已经有整整三千年的历史了。
作为一个城市的北京的源头或者说它最早的前身所在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有的观点认为,北京城的源头应在今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也就是西周分封的燕国都城所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北京城起源于西周时期的蓟城;也有观点认为北京城起源于今石景山区北辛安、老古城一带。考古学家在琉璃河遗址(位于今北京西南43公里)发现了一座始建年代不晚于西周初年的古城,并认为这个古城就是早期燕国的都城。考古学上的这个发现让人们对西周时期的北京地区有了更多的了解。因此,北京城的源头在今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的观点由此产生。另一种看法认为,北京城作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历史,绝不可以从距北京城43公里的董家林古城算起,而是应从蓟城的出现算起。但是,人们至今无法得知西周的蓟城的确切位置。为确定西周蓟城的位置,历史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详细研究历史记载和后人的相关著作,并结合历史地理学的知识和一些考古发现,最后推断西周蓟城的位置极有可能在现在的宣武区广安门一带。这个推理是基本可信的,不过这仍然只是一个推测,从来没有可靠而且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个结论。如果这一推断正确的话,那么,蓟城城址自西周初年开始一直到元代兴建大都城前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这个城址距今天的天安门仅三四公里。总的来说,现在一般还是认为,北京城起源于西周时期的蓟城,已经有整整三千年的建城历史了。
北京的三千年历史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诸侯国阶段,这个阶段大致相当于北京建城开始后的第一个千年,具体来说,大致从西周初年建城到西汉时期。第二个千年是边疆地区的阶段,这段时间内,诸侯这个概念几乎已经完全不存在了,北京地区作为一个不太重要的边疆地区,要么成为混乱时期割据政权统治的一部分,要么隶属于集权中央政府下设的某个行政单位。北京历史的第三个千年是其最为辉煌的时期。从公元10世纪开始,北京开始崛起,到13世纪中后期,它就完全成为了统一的中国的政治中心。从此开始的几个世纪里,全国上下都要服从北京的命令。
西周分封诸侯开始于周武王,周成王时规模最大,继续到西周末期,分封诸侯国的数量众多。燕和蓟是周武王分封于北方边境的两个诸侯,都在今天的北京地区。《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不过对于蓟的分封有不同的说法,《礼记•乐记》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无论是“帝尧之后”还是“黄帝之后”都是作为古代圣王的后人而受封。召公奭则是作为功臣谋士而得到封国。
燕国的最初封地现在已经因一个考古发现而基本得到确认。这就是在北京西南43公里的琉璃河附近发现的一座西周时代的古城址和大规模的墓葬区。这个古城被认为就是初封时燕国的都城。显然这个都城后来被遗弃,并且后来这里没有受到大的人为影响,因此,不少的古代遗迹和遗物保留下来了。对于作为蓟国都城的蓟城,则没有发现这样丰富的遗迹和遗物。不过人们基本上已经推断西周初年的蓟城位于今北京城西南的广安门一带。如果这个推断正确的话,那么这也符合这样一个实事情况:既然蓟城历代延续发展下来,城址都没有大的变化,那么,经过几千年来人们不断的活动和改造,保留下来的古代遗迹和遗物当然就很少了。
西周初年,蓟国的存在几乎是可以肯定的,不过,后来,作为一个诸侯国的蓟国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蓟城则成为了燕国的都城,燕国这个位于华北平原北端的诸侯一直连续的生存到战国时期结束。一般认为,燕国势力增大后,兼并了北面的蓟国。这一兼并极有可能发生在春秋时期,有记载表明燕襄王(前657年~前618年)时期,蓟城已经是燕国的都城了。据《史记》记载,燕国从周武王分封的燕召公奭到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时俘虏的燕王喜,共四十四代王、侯,历经约824年(公元前1046-前222)。燕国在北京三千年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直到唐朝灭亡后的公元911年,盘踞北京(当时的幽州城)一带的刘守光还在这里称皇帝,以大燕为国号。因曾为燕国都城而得来的“燕京”这个称谓也几乎一直沿用到今天。其实,秦始皇灭燕国后,以蓟城为都城的燕国这个概念并没有消失。秦始皇死后,战国时期的诸侯相继“复活”。在西汉时期,北方的燕国和其他的诸侯一样虽然形式上还称“王”,但已经被集权的中央政府彻底削弱了,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独立诸侯已经不存在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长达两千年的新阶段。在这个变革的时期,北京地区的局势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里在8个多世纪里曾一直是一个独立的诸侯国的心脏地区,而秦国的军事机器强行结束了这种持续8个世纪的情况。虽然,“诸侯”和“燕王”这种形式和称谓在秦始皇的强权结束后继续存在了约2个世纪,但从历史的角度或从中原王朝的立场来看,北京地区明显的逐渐表现出国家边疆地区的特点。西汉末东汉初,北京地区断断续续的被设置为“国”,并封“王”于此,但这种“国”的形式又不断的被废除,而且,这种“国”只是一个形式而已。西汉和东汉时期,北京地区都出现过反对中央政府的情况。西汉初年,刘邦消灭了两个先后起来“造反”的燕王,从根本上削弱了这里的地方势力。东汉初年的“造反者”自称燕王,抗拒东汉的建立者刘秀。后来刘秀获胜,他于公元26年在北京地区置广阳国,都蓟,但这个广阳国几年后便被撤销,从此,东汉再也没有在北京地区设置“国”。
东汉时期,蓟城后来成为了幽州的治所。当时的幽州包括今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及朝鲜大同江流域。作为边疆地区,北京地区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上都与北方民族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些与中原王朝对抗的地方势力几乎都与北方民族相通、联合。东汉结束后,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南迁,不过,这个时期他们广泛的迁徙并不是有组织的军事入侵,而是一种永久性的民众迁徙。这一发展趋势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社会,接下来的几个世纪成为一个分裂与混乱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乌桓和鲜卑等民族就大量迁入幽州地区,蓟城成为一个各民族杂居、融合的典型地区。东汉末年,北方民族内迁的趋势就开始出现,后来,曹操北征乌桓,加强了对幽州这一边疆地区的统治。西晋灭亡后,北半个中国成为内迁的少数民族混战的舞台,这里先后出现了一系列政权。到公元4世纪,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结束了北半个中国的混乱局势。
隋朝时期,蓟城是涿郡的治所。隋朝的统治者将自己看着是汉朝的继承者,他们雄心勃勃,决心恢复汉帝国的领土。在北方,涿郡成为了征服朝鲜的重要基地。为了征服朝鲜半岛的高丽国,隋炀帝于608年下令开凿由国家中心地区到涿郡的运河。这条运河就是永济渠,它从洛阳附近的黄河支流(沁水)一直到达蓟城,全长一千余公里。永济渠竣工(609年)后,一支庞大的军队开始在涿郡集结。不过,隋炀帝对朝鲜的战争惨遭失败,随后,短命的隋王朝垮台。到了641年,唐太宗公开的说,高丽在汉武帝时曾是中国的一部分。他计划从陆、海两方同时进攻,征服高丽。蓟城又成为唐太宗征服行动的大本营,陆军在这里集结,然后誓师出发。这次征讨的结果也是无功而还。
唐朝结束后,经过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统一又逐渐成为主要的趋势。但是,中原王朝的继承者——宋朝却没有完全恢复唐王朝时期的疆域。北方新成立的辽朝控制了包括北京地区在内的燕云十六州。对于北京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从此,北京不再仅仅是中原王朝控制之下的一个不太重要的边疆地区,而是逐渐成为北方帝国的重要部分。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这里是他们在长城以南的重要据点,也是是南下中原的门户,同时,这里也有众多的人口、先进的文化和发达的农耕经济。北京在辽朝的统治时期,成为辽的五京之一,称南京。
在金朝替代辽朝的过程中,北宋曾一度收复了北京地区。但北宋的统治仅仅持续两年(1123年-1125年)。在金朝的军事打击下,北宋灭亡,宋朝丢掉了淮河以北的领土。这样,在12世纪,南宋、金、西夏、西辽、大理等政权并立的局势形成。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控制了华北和东北,这个北方帝国的都城自其建立以来一直在上京(即会宁,在今黑龙江阿城),那里是女真族传统的中心地区。1151年,崇尚汉文化的金朝皇帝(海陵王)下诏迁都北京(当时称燕京)。1153年,海陵王正式迁都燕京,并改燕京为中都。就这样北京正式成为北半个中国的都城。12世纪中叶金朝的迁都是北京的地位继成为辽朝五京之一后又一次上升,也是北京走向全国政治中心这个地位的重要一步。1153年也被普遍认为是北京正式建都的开始,当时的城址仍然是在今宣武区广安门一带。
作为金朝的都城半个世纪之后,中都落入了蒙古人的手中,并遭到了灾难性的破坏。又过了半个世纪后,这个残破的城市被彻底放弃了,但这不是北京历史的结束,而是一个全新时期的开始。成吉思汗的军队攻破中都城那年(1215年),他的一个孙子出生,这个婴儿45年后成为自成吉思汗以来蒙古帝国的第五位大汗——忽必烈汗。忽必烈与金朝的海陵王有相似的地方。他们被他们的那些持保守观念的蒙古同胞或女真同胞认为是民族传统的背叛者。在游牧世界的保守者看来,这些背叛者受到了农业定居世界的影响,被外来准则和观点腐蚀了。忽必烈依靠汉地的资源和汉人臣民取得了汗位争夺斗争的胜利。后来,他把蒙古汗国转变成了中国传统形式的统治王朝,并统一了中国。大约在1267年,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东北郊营建规模宏大的新城。这个按照中国理想的都城设计方案设计建造的都城就是大都城。1274年,大都宫殿修建完成。忽必烈开始坐上正殿的皇位,接受皇太子和诸王百官的朝贺。大都城的建立在北京的城市建设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这次改建一改自西周以来两千多年的城址和基本格局,奠定了接下来几个世纪里北京城的基本格局。
北京成为明朝的首都是历经屈折的和颇为意外的。本来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他的事业并把南京作为明王朝的都城。转折发生在靖难之变之后。北京的燕王朱棣成为明朝皇帝后,北京的情况立即发生了变化,它第一次获得了“北京”这个名称。1420年,永乐帝下诏,从下一年(1421年)起正式改原来的京师(即今天的南京)为南京,改北京为京师,北京被正式宣布确立为帝国京师。朱棣死后又发生了迁都南京的一个小插曲。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决定迁都南京,不过,这位46岁的皇帝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其死因可能是心脏病发作,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接下来,迁都的计划被搁置下来。在名义上,南京成为了帝国“京师”,在北京的各官署都称“行在”,但北京成为默认的真正“京师”,朝廷仍然在北京。这一情况一直到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才得到改变,英宗皇帝正式下诏北京各官署去掉“行在”二字,南京诸官署加“南京”二字。
清朝定都北京则是没有任何意外的了。位于东北的满洲人在他们获得元朝遗留下来的“传国玉玺”时就感到十分兴奋。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重要标志,他们将像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一样统一中国。而元朝的都城就是在北京。经过明朝,到清军入关时,北京已经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近4个世纪了。清军进入北京后不久就将东北的朝廷迁到了北京,并像元朝一样完成了统一的使命。清朝几乎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就连紫禁城也没有进行大的改建。
随着历史进入20世纪,中国社会又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派计划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后来,被临时参议院选为新的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不愿意到南京就职。当时的南京是革命势力的中心,而北京则是袁世凯的权力中心。最后,临时政府从南京迁往北京,袁世凯在北京就职。从1912年至1928年,北京政府仍然是全国统治权力和国家统一的象征,代表着国家这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