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酒店预订] [信息咨询] [发布生活信息] | |
提篮桥 | |
所在城市 | 上海 |
所在类目 | 交通旅游 |
联系电话 | 021- |
详细地址 | 虹口区提篮桥 邮编: |
网站网址 | |
简介说明 | 提篮桥区片位于虹口区的东南部。东起大连路,折向杨树浦路到秦皇岛路,西至溧阳路,南临黄浦江,北沿周家嘴路、高阳路、唐山路、舟山路、昆明路。面积 2.36平方公里。2001年底有居民33727户,近9.4万人,有29个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设在高阳路263号。 提篮桥监狱位于华德路(今长阳路147号),1903年启用。1949年5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1995年6月更名为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图为租界时期的提篮桥监狱与现今提篮桥监狱的鸟瞰图。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提篮桥的桥址在今东长治路东面、海门路西首(即在当年美租界,后称公共租界的东区东熙华德路东,茂海路相近),系下海浦上的一座木桥,桥宽约2米,长约10米。早期提篮桥周围大多为农田和水渠,附近还有古刹下海庙,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赶集的,进香的,远道而来往返上海市中心的,都要通过此桥。据传当年木桥附近(即今东长治路电车二场处)有爿竹器店,专营提篮、淘箩而闻名,故人们称该地区为提篮桥。自道光28年 (1848年)辟为美租界后,填浜筑路,圈地造房,逐步形成闹市区,该桥约于民国初年废圮。 上海开埠后,租界当局在此围田造屋,填浜筑路,辟建码头。东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茂海路(今海门路)、汇山路(今霍山路)三路交汇处,逐渐成为商业繁荣地段,菜馆茶楼、咖啡酒吧、五金器材、西服及生活服务业等相继兴盛。上海沦陷后,该地区为德、奥犹太难民居住区。犹太人在此开设理发、鞋帽、服装、五金、面包、小吃等商店和酒吧、夜总会、露天屋顶花园等娱乐场所。舟山路上,小型商店、小商品摊位鳞次栉比,成为充满异国情调的商业街,当时上海新闻报刊称之为“小维也纳”。抗日战争胜利后,犹太难民陆续离境。至解放前夕,该地区有商店96家。还建有汇山电影院(今大名电影院)、东海电影院、东山影剧院及汇山公园(今霍山公园),是沪东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善余义塾在中虹桥北老三官堂内创立,后改称虹口蒙学堂。20世纪20~40年代,一批中小学校相继创建,东熙华德路上曾有雷士德工学院(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还有一些俄国人和犹太人学校。2002年地境内有5所中学、6所小学、4所幼儿园。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启用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俗称提篮桥监狱),位于华德路上,曾关押、残害过众多革命志士和市民。抗日战争胜利后,一批日本战犯,在狱内被处决。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上海市监狱,现改称为上海市提篮桥监狱。 宣统元年(1909年),同庆戏院开设在狄思威路(今溧阳路)上。1920年,梧州路上有剧、影两用中国影戏馆。以后又建成多所剧场、影院,部分毁于八一三事变,至1949年尚存5所。解放后经几度改造,更新设备,功能达到多样化。长治电影院经1982年改造后,成为全市第二家立体电影院。2002年地境内有电影院5家。 19世纪40年代前,今西安路上有草帽弄、高阳路上有朱村等集居点,房屋都是老式平房。徐家滩修建码头时,仓库、工商业用房陆续出现。新建居民住房以旧式里弄房屋为主。至20世纪初,地境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以南,虹口港以东至华德路(今长阳路)、汇山路(今霍山路)一带已成为居住区。嗣后,延伸到大连路、周家嘴路,并建成一批新式里弄房屋。华德路上有一些外侨居住的西式房屋。1959年10月,对原光裕里、俞林路、平凉路三处旧式里弄房屋改造,建成这一地区规模最大的新村住宅区——临潼新村,占地3.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 19世纪50~60年代,在码头修建期间,徐家滩附近渐成道路。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东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及与之相交的道路陆续建成。同时,相继改建和修建了外虹桥(今大名路桥)、中虹桥(今长治路桥)、里虹桥(今汉阳路桥)、新虹桥(今东余杭路)、北新虹桥(今鸭绿江路桥)等一批桥梁。由于道路和桥梁的建设使这一地域内的交通也逐渐发达起来。 境内近代工业始于19世纪50年代,美商在徐家滩设立杜那普船坞和泊维船厂。同治四年(1865年)后,英商耶松船厂、国内官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先后创立,民族资本办的发昌机器厂(这是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同文书局、云章衫袜厂(今景纶针织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上海分公司、马宝山糖果饼干公司和华德灯泡厂等相继创建。地境内还有不少小型机器、五金工厂集中于兆丰路(今高阳路)北段。 19世纪中叶,一些美国人在百老汇路开设赌场和酒吧。广东、宁波等地的商人也来经营、居住。19世纪末,东熙华德路已成为商业集中地,东百老汇路西段主要为货栈集中点,东段与茂海路、汇山路一带以提篮桥为中心的贸易网点。市面繁荣,商贸兴盛,尤以小五金、皮革为最。 20世纪20年代起,一些犹太人和俄罗斯人迁入地境,之后日本、朝鲜等国侨民陆续迁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奥、波等国犹太难民聚居于提篮桥一带,最多时达1.7万人,一度使地区内商业繁荣活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续迁离。 八一三事变,地境成为战场。在8月20日汇山码头争夺战中,汇山路以西,东百老汇东段附近,很多房屋被毁。抗战胜利后,周家嘴路以南及昆明路一带出现成片棚户简屋。 两次淞沪战争,尤其是八一三事变,使工厂、商店损失惨重。上海沦陷后,地境长期在日本海军直接控制之下,居民四处迁徙,厂、店倒闭,或迁入租界和内地,生产萎缩,市面萧条。 抗日战争胜利后,工商业曾一度恢复,并有所发展。新光内衣染织厂和中国标准铅笔厂(今中国铅笔一厂)先后迁入境内,一些规模较小的机器、五金工厂也相继建立。不久,国民党发动内战,工商业再度衰落和萎缩。 民主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志士在地境内生活和活动。同盟会司库宋嘉树居住于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孙中山、宋庆龄也曾在此居住。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人张闻天在华德路乾信坊居住和工作。东百老汇路、汇山路设有中共地下印刷所,印刷《红旗》、《捷报》等书刊。 解放前,地境内仅有工部局巡捕医院(今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2002年地境内有海员医院、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航道医院和提篮桥街道地段医院。 解放后,区政府将分散、小型、不完整的商业网点,调整为大中小相结合的、专业与综合相结合的商业中心。1958年,该地区内鞋帽、百货、文具、烟杂等31 家商店合并为大名百货商店;宝记、美达、艺华等26家服装店合并为东风服装商店;天福楼、兰村、鸿兴等3家饭店合并建成两层楼的北京饭店,并扩大经营业务。1959年,维也纳皮鞋店迁至霍山路。1978年,由区商业服务公司独资建造的解放后第一座高18层的大名饭店在提篮桥闹市区开张营业。改革开放后,公平路码头、汇山码头客运量大幅度上升,商业迅猛发展。1988年11月,位于霍山路、东大名路口的27层远洋宾馆开始接待中外宾客。拥有3600平方米营业面积的大名百货公司于1989年12月迁至现址营业,并于海门路设立黄金饰品行。利群旧货商店成为虹口区最大的日用品调剂商店,友谊交电家电商店、绵阳湖山音响总汇成为骨干企业,三味大酒店、豪门酒家、东虹大酒店、萃华楼、北京饭店装潢豪华,提高档次。万象照相馆、叶大昌公司、一定好炒货店、大丰制衣公司等一批市、区名特商店也在该地区设立分店。维也纳皮鞋店继续发扬“中华老字号”经营特色。提篮桥绸布店地处要津,经营品种门类齐全,花色繁多。此外,该地区还有为民超市、葆康中药店、为民药店、沪江书店、长治小吃店、名士皮革商店、提篮桥花木商店、海港服装商店、翠峰茶叶店、伯特利饭店等大店、名店 15家,各类小型商店200余家。提篮桥和东长治路成为区级商业中心,有各类商店700余家,行业较全。 昆明路上的下海庙,始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年)。几度兴废,1991年修复开放,1999年又进行扩建整修,为上海佛教活动主要场所之一。 提篮桥——上海大都市典型的老城厢,成片的旧城区和石库门,老式的住宅,小洋房,交错的弄宅,以及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老式公房。这些富有上海风情的建筑给人带来的是几许怀旧的遐思。 提篮桥——具有开埠早、多元文化汇集的特点。下海庙、摩西会堂、霍山公园以其独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吸引着中外游客;以上海航运交易所为龙头的东大名路,吸引着人流、商流和口岸文化。 提篮桥——昔日的历史名街,今天的黄金街市,它地处北外滩黄金地段,与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老外滩,高楼林立的浦东构成“三足鼎立”的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2002年,上海市政府在加快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新一轮发展中,按照国际化、现代化的要求,将北外滩地区建成国际航运商贸区、现代商业区、高档住宅区和滨江休闲区,提篮桥地区新的繁荣,将让历史积淀深厚的名街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
发布商链接: | |
相关单位 | 上海邮政(莘庄邮政支局) 上海邮政(泰日邮政支局) 上海邮政(锦秋邮政所) 上海邮政(虹桥上海城邮政服务处) 上海邮政(震旦大厦邮政服务处) 上海际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上海邮政(徐汇苑大厦邮政服务处) 上海市天宸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陆宝国际航空货运有限公司 上海通易仓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