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马蹄寺石窟旅游指南
位于张掖市南65公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临松山上,石窟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组成;其中在千佛洞中有500多个规模宏大的摩崖佛塔窟龛、在金塔寺中有国内仅有的大型高肉雕佛。
马蹄寺石窟是一颗深藏于祁连山中放射着奇异光彩的明珠。它位于甘肃省张掖地区肃南裕固自治县马蹄区的马蹄山中。 马蹄山古名临松山,又名丹岭山,青松山。这里山峦起伏,流水潺潺,松柏苍翠,绿草如茵,花草的飘香,远在西汉初年,就是匈奴阿育单于的避暑胜地。
马蹄寺石窟是一规模宏大的石窟群体,它包括七个小石窟群,迤逦近三十公里,是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甘镇志》讲“神骥足迹”。民间传说:天马下凡时一蹄落在了这里 的一块岩石上,踩下了一只蹄印。寺院由此而得名。如今这块蹄印石被保存在马王殿内。清人高元振还题诗赞颂了这一 神话传说:“飞空来骤足,马立落高山,入石痕三寸,周规印一圈”。 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 洞和金塔寺七个小石窟群。每个小窟群,多的有三十余窟,少的有两窟,总共有七十多窟。据鉴定,其中北朝9窟、隋朝1窟、西夏3窟、元朝19窟、明朝2窟,其余为清朝遗窟。这些石窟中最早的建于晋代,是敦煌人郭某及其弟子所凿,先为郭的隐居讲学处,后人扩而大之,增塑像佛,鼎盛时期曾有僧众三百多人。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改名普光寺,寺内原存的金鞍、龙袍,系清代乾隆赐给的御物。马蹄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教 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
马蹄山东面入口处的悬崖间,凿有许多龛洞,这就是千佛洞。洞窟始凿于北凉时期。现存窟龛依山崖走势自然分为南、中、北三段;南、中两段以佛窟为主,北段是浮雕石塔林。踏入马蹄寺旅游区大门,首先看见的是千佛洞北段。陡峭的红砂岩上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几十座石塔,这是苦行僧居住或存放猞猁子的地方。大部分石塔雕凿于元、明时期,也有西夏的珍品。这些石塔一般都由塔座、塔身、须弥座、相轮、刹盘和塔顶构成。这是本地石窟艺术的一大突出特点。中段凿窟,在窟内开龛造像,窟檐是梵刹式木结构飞檐。6号窟(西方三圣殿)位于千佛崖中部、开凿于盛唐时期,现窟前建造了飞檐翅角的窟檐,窟深5米,宽5.5米,高5.5米,正壁中央莲座上雕毗虏遮那立佛像。这些造像就岩体雕凿,虽有残损,但仍保持着盛唐时期面型丰满,身段匀称,姿态生动的造型艺术特点,尤以弟子阿难、迦叶为佳。
据佛经记载,阿难为释迦牟尼叔父斛饭王之子,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后随释迦牟尼出家并为其侍从二十余年。阿难长于记忆,被称为"多闻第一"。在石窟造像中,往往以翩翩少年的形象出现。弟子迦叶高3米,据佛经记载,迦叶是古代印度摩揭陀王国舍城人,为婆罗门种姓,后来出家为僧,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之一,因他少欲知足,常行头陀行,故?quot;头陀行第一"。这两尊石雕,形神兼备。从那有神的眼睛、富有表情的脸型上刻画出了两者不同性格与年龄。恰到好处的衣纹线条,充分展现了衣料的质感和人体的体型美特征,专家们称他们为"具有雄伟健实气魄的唐代杰作。" 8号窟开凿于北凉时期,窟深6米,宽6.25米,高4.7米,中心柱东南两壁分五层开龛造像,下层龛内塑佛,龛外塑二胁侍菩萨,上四层各塑五佛像,中心柱南面剥落出的早期壁画为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图,为北魏作品,二佛左右绘普贤、文殊菩萨,龛上方绘的是交脚弥勒菩萨。释迦、多宝佛端庄慈祥,交脚弥勒仪态大方,二菩萨头束高髻、宝冠、蛾眉风眼,上身裸露,肩披红巾,腰裹长裙,双腿直立,腰部扭妮,展示出人体线条美,此画有北魏典型?quot;秀骨清像"特色,为千佛洞壁画精品。1号、2号洞窟位于南段,开凿于北凉时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号窟内塑一站佛,是北魏时期的原作。2号窟平面长方形,深4.5米、宽5.6米,高4.2米,中心方柱细长秀拔直通窟顶,坛基以上每面分四层开龛造像,下层四面中央各开一圆龛,龛内各塑一坐佛,龛外两侧各塑一胁侍菩萨,龛楣外两侧塑高浮雕飞天,专家们说:这种表现形式为莫高窟所未见,是本地区造像的一大特色。上三层每面各设一长龛,塑佛3尊,均结跏跌坐,龛两端用高浮雕莲花生童子做装饰,使方柱显得格外华丽,柱顶左、右两侧各绘十尊佛,考古考家们说,这些造像虽经后代重妆,有所残损,但仍不失早期造像的光彩与魅力。窟内三面壁上遗存历代的壁画达6层之多,最外层为明代所绘,正壁绘五佛并坐像,南北两壁画四菩萨,下方绘十八罗汉,为密宗风格,采用铁线描的手法,线条刚劲有力,比例适度,造型完美,是明代壁画的珍品。
由千佛洞西南行约一公里许,就是南北马蹄寺石窟群,山林郁秀处长满苍松和灌木山花的山岗,把马蹄寺分隔为南北两寺。北寺规模较大,建筑宏伟,香烟最盛,是整个马蹄寺石窟的中心和主体。又名马蹄北寺,普光寺。是马蹄寺石窟群的主体部分。明朝永乐十四年皇帝赐名为普光寺。据史书记载,石窟开凿于晋代,郭禹凿石窟隐居,著书讲学,后人扩大石窟,成为名寺。 普光寺石窟群由众多石窟组成,有三十三天石窟、藏佛殿、马蹄殿、马王殿、药师佛殿等人文景观,距今约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原来系汉传佛寺,自元代演变为藏传佛教。寺院在信奉藏传佛教的地区享有一定声誉,是河西走廊的佛教胜地,在宗教艺术上专家学者们认为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三位一体,开了全国佛教艺术的先声。 普光寺在明朝永乐十七年,通过钦差大臣启奏皇上,请求赐匾额之际,恰收到了南方军事取得胜利的报告,皇上甚为喜悦,于是赐名为普光寺。到了清朝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quot;青莲筏"三字红底金字匾额一块,金镶紫檀塔一座。到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御赐黄龙袍一件,马鞍一副、皇后用过的被褥一套,汉、藏、蒙三种文字的经卷一包(用黄缎包裹,夹板为紫檀木,上刻八宝图案)。普光寺受东科呼图克图管辖。1578年(明万历六年)第三世达赖喇嘛萦南嘉措曾来马蹄寺朝拜,据《安多政教史》载:"甘州,彼城统辖着十三万户的土地,皇帝的大臣甘州提督曾迎请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遵照皇帝的圣旨,约有十三万大军在马蹄寺迎接"。甘肃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肃南县佛协副会长、马蹄寺寺管会主任秦道吉回忆说:"班禅九世,在民国五年左右来到马蹄寺。土观呼图克图、东科呼图克图来过马蹄寺。"古往今来,历史上不少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在马蹄寺都留下了许多踪迹和诗章。如今留在普光寺的天马神迹、薤谷石室、八功德水井、高王古墓、单于王古城、自然形成的孔雀石绿度母石像装藏绿度母塑像、自然形成的马头明王玛瑙石装藏的马王塑像、斩断孽龙的七星智慧利剑装藏的佛塔,以及观世音菩萨、二郎神和格萨尔王的美妙传说,都给我们留下许多优美的遐想。 《甘州府志》记载:“有石门二十,石洞七”。其中最突出的是俗称“三十三天”的洞窟,。三十三天洞开凿在普光寺的红沙岩壁上,距地表四十三米,共七层二十一窟,下大上小,呈宝塔形,这种结构的石窟造形独特,难得一见。 洞窟自下而上整齐排列为五层。第一、二、三层各平列开窟五个,第四层开窟三个,第五层开一窟,最上层的左上方又开二窟。洞窟层层叠叠,每层之间都有隧道相通,由第一层北边入内,隧道呈之字形,回廊曲折。攀上最高窟为救度佛母洞,内塑绿度母像,还有一小窟相通。内塑白度母像。第五层一窟中有一砖塔,内藏观音菩萨斩孽龙的七星智慧利剑,其余各窟均开龛造像。这二十一个洞窟形制基本为两种;一种是平面文形,顶作人字坡,另一种是平面方形,顶作覆斗式四面坡,窟正中壁上都开一半圆大龛,龛内塑像大部分被毁。三十三天是梵文的意译,音译?quot;仞利天,佛教用语。佛教吸取印度古代神话传说和合印度教中关于“界"的种种说法,提出"三界"说。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世间一切"有情众生"皆在三界中"轮回"不已。只有达到涅槃境界成佛,才能超脱三界之外,升入不生不灭的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三界中欲界为最低一界,人类社会居此界,地狱饿鬼、畜生亦居此界。天有六重,即"六欲天",一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腰际,四天王居于此,离人世最近。二是仞利天,在须弥山之巅。居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四峰各有八天,即四八三十二天,再加上中央帝释天,合为三十三天,此天主人为帝释。山顶上有座宫叫"善见",是帝释的住所。在中国寺庙里,帝释的形象多为少年帝王像,而且是男女相。 西藏、青海等地藏族信教群众和从事佛教事业者,称马蹄寺为"卓玛让像“,即菩萨自然出现的地方,若一生没来马蹄寺朝拜,会感到终身遗憾。普光寺的悬崖峭壁上有孔雀石自然形成的一尊绿像,石像形成的年月,夜里闪闪发光,被寺院学识精湛、德行高尚的堪布德古夏仲发现后,在夜深人静时,爬上悬崖,冒着生命危险把石像取了下来,请来高级雕塑师,雕成五寸高的孔雀石像。后泥塑一尊绿度母像,把自然形成的孔雀石像作为藏装进塑像腹中。多年以后,在普光寺北边的崖壁上有玛瑙石自然形成了一尊马头明王像装入马王塑像腹中,五层窟塔中藏有斩孽龙的七星智慧利剑。三十三天石窟的下面,有一个月牙形的石洞,藏语称"加给尔志朋",即印度月牙洞,传说可西通佛国印度。这些名胜古迹大大提高了普光寺的知名度,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朝山拜佛。藏佛殿位于三十三天石窟北侧,洞窟构造复杂,规模宏大,为我国石窟艺术所罕见。窟平面配置极为独特,窟形成平面似一个"凸"字,总深为三十三点五米,宽二十六点三米。由前堂、拜殿、甬道等几个部分组成。前堂为横长方形,横券顶。前堂之后,凿一近似方形的拜殿,正壁上开三个圆拱大龛。考古学家宿白先生考察后指出:"马蹄寺北寺藏佛洞中央回廊两侧的十四尊佛像,是元代早期的塑像,目前已很少见到。分布在佛龛两侧的壁画,是明代早期的作品。"幸得常嘉煌先生捐赠在日本留学时勤工俭学挣得一千元钱,加固了藏佛殿内即将倒塌的两幅明代壁画。 要说起藏佛殿这一殿名,它还大有来历。 在很早以前,马蹄山系古时国王宫阙,楼台殿阁,壮丽人间。有一天,忽然狂风大作,乌云蔽日。自此后,年轻貌美的皇后整日昏睡不醒,随之国王不知去向,王宫大臣、太监、宫女天天减少,原来是有条孽龙在作祟。 这时,观世音菩萨转世。投生到个原帝王之家,封为王太子。太子无心安享人问的荣华富贵,一心想皈依佛法,就将一国之主的极尊之位让给其弟,便动身西行。原来他是要到西北马蹄山观音洞拜谒的三个师傅。他历经万水千山,来到马蹄山,分别到上、中、下三个观音洞参谒了三个大喇嘛,大喇嘛早知太子来历,授给七星智慧宝剑一口。 太子背负宝剑来到临松山下,得知孽龙残害无辜,决心前往除之。太子入宫,看到王后卧床昏睡,从鼻孔钻出一条小蛇,宝剑自动出鞘,蛇见宝剑光芒四射,立即缩入鼻孔,太子用语言激之,激出小蛇,忽然变成一条巨龙,在宫内上下腾飞,宝剑飞腾出鞘,经过几个回合的搏斗,太子终于将孽龙斩为三十三段。孽龙被斩,王后苏醒,王后提出让给半壁河山或供养太子,太子都一一谢绝.,太子要国人崇信佛法,王后立即将宫阙改为禅堂。王后命人采来白玉,自己动手仿太子形象,雕成一尊白玉像,太子说:"我与甘人有缘,像在我在。从此将白玉像供在大殿,尊为本国臣民救度父母。后来,怕精美的白玉菩萨像遗失,为防盗窃,就在大殿内塑起一尊10米高的站佛像,把白玉菩萨像藏入大佛像腹内,藏佛殿由此而得名。后来,大西天秘密、无垢二祖师来马蹄寺言明,王太子就是观世音菩萨,更加激起人们的敬仰之情。 马蹄殿位于藏佛殿北侧,是马蹄北寺比较重要的洞窟之-。窟平面近方形,窟内有中心方柱。窟门用三,均作券顶,窟高390,宽10.06米,深8.60米。窟内南、北、西三壁凿圆拱形念,龛内已无造像,仅留门内及中心柱两则明代重绘的力士和供养人像残迹。现在窟内所见塑像均为现代新塑。中心柱正壁新塑三尊头戴桃形"班霞",金光耀眼的佛像,中间一尊为格鲁教派创始人宏喀巴,左面一尊为宗喀巴大弟子嘉操杰塑像,右面一尊为宗喀巴二弟 子克珠杰塑像。这三尊一组的塑像被格鲁教派人尊称为"杰西赛松",意为父子三尊,极受藏传佛徒的推崇。 宗喀巴,原名罗桑智华,一三五七年(元至正十七年)十月十日,诞生于现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藏语称湟中一带为"宗喀"。故而被称为宗喀巴,意为湟水滨人。宗喀巴自幼受佛教影响很大,后通过对显密教经论多年的研究,造诣愈来愈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1409年,宗喀巴发起了改革西藏佛教的运动,创立了西藏佛教的新教派--格鲁派(意为善规派),僧人戴黄帽,故俗称"黄教"。此教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等许多地区广泛流行,成为藏传佛教中的最大教派。 马蹄殿中心柱前面左侧地有一凹陷的酷似马蹄的印迹,此乃天马所踩。 西汉时的一天,天高云淡,丽日当空。一匹膘肥体壮,膀大腰圆的天马腾云驶雾、风驰电掣地自西天向东而去。当临近马蹄寺(时称"临松薤谷)上空时,阵阵乐音,缕缕香气穿云破雾,扑面而来。天马不由俯首下视,不看则已,一看立时惊呆:只见苍山叠翠,玉脉生烟、流水潺潺、白雪皑皑、佛窟遍地木鱼声声。好一处人间仙境。天马早已忘却了肩负的使命,身不由已地降临石壁,蹄落之处便留下了这不可磨灭的印迹。历史经历了千百年的变迁,石窟佛寺已满身疮痍,而这神骏蹄迹却依然如故,引人遐想,令人赞叹。清人高元振就曾写诗赞道?quot;飞空来骥足,马立落高山。入石痕三寸,周规印一圆。不缘驰穆驼,岂意列天闲。雨剥踪仍显,霜雕粉自班。年多碑尚勒,代远色弥殷。神马峰头立,旃旄漫渡关"。也正由于这神奇的马蹄迹,"临松山遂"改名为"马蹄山","青松丹峡流寓"也改称"马蹄寺",山谷中的河也成了马蹄河,连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此设置区公署时也命名为马蹄区公署。
古刹层层出上方,云梯石蹬步回长。 金神宝相莲开座,玉梵清音月近床。
茶沸烟腾禅出空,花飞泉落水流香。 逢僧共说无生活,回首音尘意自忙。
从马蹄寺溯马蹄河西去,一路山谷杂树丛生,野花满地,到了山谷尽头,悬崖峭壁上冒出一股细流,沿崖直下。诗中所写“花飞泉落水流香”即此。悬崖飞泉,是祁连山雪水沿山石缝隙渗聚而成,天睛时,远远望去,可以清楚的看见这一奇景。在高山上,有一大石矗立,从下看去,活像一位高高在上俯视下界的巨人,称为石佛,又是一大奇景。上、中、下观音石窟群,散落在从马蹄南北寺南去金塔寺一带的悬崖石壁间。观音洞是佛教中的重要洞窟,都是喇嘛修行处,每一洞窟,周围凿有岩龛,岩龛中凿有石塔。上、中、下观音洞北距金塔寺约3公里。这里峰峦叠嶂、岩崖峭立、人迹罕至。这三组座西向东的石窟在绵延约五公里的险峰断崖间各居一方,风韵独存。 上观音洞也称"观音洞上寺",大小9座石窟分布于一座峻拔的孤峰顶巅之岩石侧壁。东首三窟中尚存文物遗迹。中洞正壁一龛塑观音菩萨像,上方一龛塑释迦如来坐像,左右方各有一龛,四周布许多小龛,龛中各安放小佛一套。正、左、右壁面各绘有十方佛壁画。左洞正龛内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立像,前方左右塑胁侍菩萨各一身,两旁壁面用泥金绘观音像各一铺。右洞正龛是地藏菩萨坐像,左左塑胁侍菩萨各身。两侧壁面各有壁画。综观三窟塑像和壁画都为西藏的喇嘛教风格,且塑绘时代较近。 中观音洞又叫"观音洞中寺"。北距上观音洞约2、3公里。共有7个洞窟,均开凿极为高峻的峭壁上部。远望重楼叠阁,宏伟壮观,但窟内原塑像已不复存在,内中塑像为近代重塑。 下观音洞又称"观音洞下寺"。北距中观音洞约2公里。洞窟也开凿在巨大的峭壁上部。现有窟龛4座。其中一大窟为北朝系中心柱窟,窟高5米,宽8.40 米,深10米,窟内四壁不开龛,窟顶前部作为人字披,后面作四面披,中心方柱分两层开龛造像。四壁绘有佛、菩萨、十八罗汉、四大天王、蔓荼罗等壁画,为明代风格。另有一窟内塑三世佛和五身胁侍菩萨,均为近代作品。
马蹄寺石窟群中的金塔寺,位于大堵麻河西岸,在一条名叫刺沟的山谷深处,从刺沟口向里走便有一片高约100米以上褐红色绝崖,金塔寺石窟就开凿在距地表约60米的崖壁中部。向上有一条211级的陡峭石梯可达;两个洞窟均座北向南。中有栈道连通。从洞窟的形状、塑像、壁画的风格看,都属北魏时期。其中东窟的规模较大,艺术价值也高。洞窟深广都在六米左右,中央方形塔柱,直通窟顶,几乎占据了窟顶大部分容积,四周只有可容两人并行的通道。这座方形塔柱,四面开龛供佛,在龛和群像之间,满饰飞天和供养菩萨,都是彩塑,立体感很强,而且表现出躯体结实丰满,表情生动自然,形态优美多姿。特别彩塑飞天,前身、两腿飞舞的飘带,离开了龛壁,别具一格,栩栩如生,国内独一无二。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只有彩绘和影壁,没有这样立体彩塑的,这种彩塑飞天进一步表现了极大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马蹄寺石窟群,从东晋郭某和他的弟子在那里开凿以来,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民国到现在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们甘肃历史悠久的艺术价值很高的文物古迹之一。
相关旅游景点:
杜甫草堂 市黑河森林公园 新河驿遗址 雷台 裴公湖 珍珠落九天 莲花塔 山西会馆 民勤会馆 山丹新河驿 秦先祖古墓 香山自然保护区 大佛寺 二郎庙 木塔寺 马蹄寺石窟 仙估庙 黑河流域 牍侯堡 红崖山水库 诸葛楼 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 祁山堡 诸葛楼 香古寺 青天一线(四岸门) 八硅墓营 木塔寺 黑河流域自然保护区 镇远楼 滨河路绿色长廊 东大山自然保护区 北山植物园 马蹄寺 圣容寺 甘泉公园 五指峰、枕头峰 双泉湖垂钓园 甘州古塔 森林公园
马蹄寺石窟是一颗深藏于祁连山中放射着奇异光彩的明珠。它位于甘肃省张掖地区肃南裕固自治县马蹄区的马蹄山中。 马蹄山古名临松山,又名丹岭山,青松山。这里山峦起伏,流水潺潺,松柏苍翠,绿草如茵,花草的飘香,远在西汉初年,就是匈奴阿育单于的避暑胜地。
马蹄寺石窟是一规模宏大的石窟群体,它包括七个小石窟群,迤逦近三十公里,是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甘镇志》讲“神骥足迹”。民间传说:天马下凡时一蹄落在了这里 的一块岩石上,踩下了一只蹄印。寺院由此而得名。如今这块蹄印石被保存在马王殿内。清人高元振还题诗赞颂了这一 神话传说:“飞空来骤足,马立落高山,入石痕三寸,周规印一圈”。 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 洞和金塔寺七个小石窟群。每个小窟群,多的有三十余窟,少的有两窟,总共有七十多窟。据鉴定,其中北朝9窟、隋朝1窟、西夏3窟、元朝19窟、明朝2窟,其余为清朝遗窟。这些石窟中最早的建于晋代,是敦煌人郭某及其弟子所凿,先为郭的隐居讲学处,后人扩而大之,增塑像佛,鼎盛时期曾有僧众三百多人。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改名普光寺,寺内原存的金鞍、龙袍,系清代乾隆赐给的御物。马蹄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教 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
马蹄山东面入口处的悬崖间,凿有许多龛洞,这就是千佛洞。洞窟始凿于北凉时期。现存窟龛依山崖走势自然分为南、中、北三段;南、中两段以佛窟为主,北段是浮雕石塔林。踏入马蹄寺旅游区大门,首先看见的是千佛洞北段。陡峭的红砂岩上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几十座石塔,这是苦行僧居住或存放猞猁子的地方。大部分石塔雕凿于元、明时期,也有西夏的珍品。这些石塔一般都由塔座、塔身、须弥座、相轮、刹盘和塔顶构成。这是本地石窟艺术的一大突出特点。中段凿窟,在窟内开龛造像,窟檐是梵刹式木结构飞檐。6号窟(西方三圣殿)位于千佛崖中部、开凿于盛唐时期,现窟前建造了飞檐翅角的窟檐,窟深5米,宽5.5米,高5.5米,正壁中央莲座上雕毗虏遮那立佛像。这些造像就岩体雕凿,虽有残损,但仍保持着盛唐时期面型丰满,身段匀称,姿态生动的造型艺术特点,尤以弟子阿难、迦叶为佳。
据佛经记载,阿难为释迦牟尼叔父斛饭王之子,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后随释迦牟尼出家并为其侍从二十余年。阿难长于记忆,被称为"多闻第一"。在石窟造像中,往往以翩翩少年的形象出现。弟子迦叶高3米,据佛经记载,迦叶是古代印度摩揭陀王国舍城人,为婆罗门种姓,后来出家为僧,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之一,因他少欲知足,常行头陀行,故?quot;头陀行第一"。这两尊石雕,形神兼备。从那有神的眼睛、富有表情的脸型上刻画出了两者不同性格与年龄。恰到好处的衣纹线条,充分展现了衣料的质感和人体的体型美特征,专家们称他们为"具有雄伟健实气魄的唐代杰作。" 8号窟开凿于北凉时期,窟深6米,宽6.25米,高4.7米,中心柱东南两壁分五层开龛造像,下层龛内塑佛,龛外塑二胁侍菩萨,上四层各塑五佛像,中心柱南面剥落出的早期壁画为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图,为北魏作品,二佛左右绘普贤、文殊菩萨,龛上方绘的是交脚弥勒菩萨。释迦、多宝佛端庄慈祥,交脚弥勒仪态大方,二菩萨头束高髻、宝冠、蛾眉风眼,上身裸露,肩披红巾,腰裹长裙,双腿直立,腰部扭妮,展示出人体线条美,此画有北魏典型?quot;秀骨清像"特色,为千佛洞壁画精品。1号、2号洞窟位于南段,开凿于北凉时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号窟内塑一站佛,是北魏时期的原作。2号窟平面长方形,深4.5米、宽5.6米,高4.2米,中心方柱细长秀拔直通窟顶,坛基以上每面分四层开龛造像,下层四面中央各开一圆龛,龛内各塑一坐佛,龛外两侧各塑一胁侍菩萨,龛楣外两侧塑高浮雕飞天,专家们说:这种表现形式为莫高窟所未见,是本地区造像的一大特色。上三层每面各设一长龛,塑佛3尊,均结跏跌坐,龛两端用高浮雕莲花生童子做装饰,使方柱显得格外华丽,柱顶左、右两侧各绘十尊佛,考古考家们说,这些造像虽经后代重妆,有所残损,但仍不失早期造像的光彩与魅力。窟内三面壁上遗存历代的壁画达6层之多,最外层为明代所绘,正壁绘五佛并坐像,南北两壁画四菩萨,下方绘十八罗汉,为密宗风格,采用铁线描的手法,线条刚劲有力,比例适度,造型完美,是明代壁画的珍品。
由千佛洞西南行约一公里许,就是南北马蹄寺石窟群,山林郁秀处长满苍松和灌木山花的山岗,把马蹄寺分隔为南北两寺。北寺规模较大,建筑宏伟,香烟最盛,是整个马蹄寺石窟的中心和主体。又名马蹄北寺,普光寺。是马蹄寺石窟群的主体部分。明朝永乐十四年皇帝赐名为普光寺。据史书记载,石窟开凿于晋代,郭禹凿石窟隐居,著书讲学,后人扩大石窟,成为名寺。 普光寺石窟群由众多石窟组成,有三十三天石窟、藏佛殿、马蹄殿、马王殿、药师佛殿等人文景观,距今约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原来系汉传佛寺,自元代演变为藏传佛教。寺院在信奉藏传佛教的地区享有一定声誉,是河西走廊的佛教胜地,在宗教艺术上专家学者们认为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三位一体,开了全国佛教艺术的先声。 普光寺在明朝永乐十七年,通过钦差大臣启奏皇上,请求赐匾额之际,恰收到了南方军事取得胜利的报告,皇上甚为喜悦,于是赐名为普光寺。到了清朝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quot;青莲筏"三字红底金字匾额一块,金镶紫檀塔一座。到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御赐黄龙袍一件,马鞍一副、皇后用过的被褥一套,汉、藏、蒙三种文字的经卷一包(用黄缎包裹,夹板为紫檀木,上刻八宝图案)。普光寺受东科呼图克图管辖。1578年(明万历六年)第三世达赖喇嘛萦南嘉措曾来马蹄寺朝拜,据《安多政教史》载:"甘州,彼城统辖着十三万户的土地,皇帝的大臣甘州提督曾迎请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遵照皇帝的圣旨,约有十三万大军在马蹄寺迎接"。甘肃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肃南县佛协副会长、马蹄寺寺管会主任秦道吉回忆说:"班禅九世,在民国五年左右来到马蹄寺。土观呼图克图、东科呼图克图来过马蹄寺。"古往今来,历史上不少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在马蹄寺都留下了许多踪迹和诗章。如今留在普光寺的天马神迹、薤谷石室、八功德水井、高王古墓、单于王古城、自然形成的孔雀石绿度母石像装藏绿度母塑像、自然形成的马头明王玛瑙石装藏的马王塑像、斩断孽龙的七星智慧利剑装藏的佛塔,以及观世音菩萨、二郎神和格萨尔王的美妙传说,都给我们留下许多优美的遐想。 《甘州府志》记载:“有石门二十,石洞七”。其中最突出的是俗称“三十三天”的洞窟,。三十三天洞开凿在普光寺的红沙岩壁上,距地表四十三米,共七层二十一窟,下大上小,呈宝塔形,这种结构的石窟造形独特,难得一见。 洞窟自下而上整齐排列为五层。第一、二、三层各平列开窟五个,第四层开窟三个,第五层开一窟,最上层的左上方又开二窟。洞窟层层叠叠,每层之间都有隧道相通,由第一层北边入内,隧道呈之字形,回廊曲折。攀上最高窟为救度佛母洞,内塑绿度母像,还有一小窟相通。内塑白度母像。第五层一窟中有一砖塔,内藏观音菩萨斩孽龙的七星智慧利剑,其余各窟均开龛造像。这二十一个洞窟形制基本为两种;一种是平面文形,顶作人字坡,另一种是平面方形,顶作覆斗式四面坡,窟正中壁上都开一半圆大龛,龛内塑像大部分被毁。三十三天是梵文的意译,音译?quot;仞利天,佛教用语。佛教吸取印度古代神话传说和合印度教中关于“界"的种种说法,提出"三界"说。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世间一切"有情众生"皆在三界中"轮回"不已。只有达到涅槃境界成佛,才能超脱三界之外,升入不生不灭的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三界中欲界为最低一界,人类社会居此界,地狱饿鬼、畜生亦居此界。天有六重,即"六欲天",一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腰际,四天王居于此,离人世最近。二是仞利天,在须弥山之巅。居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四峰各有八天,即四八三十二天,再加上中央帝释天,合为三十三天,此天主人为帝释。山顶上有座宫叫"善见",是帝释的住所。在中国寺庙里,帝释的形象多为少年帝王像,而且是男女相。 西藏、青海等地藏族信教群众和从事佛教事业者,称马蹄寺为"卓玛让像“,即菩萨自然出现的地方,若一生没来马蹄寺朝拜,会感到终身遗憾。普光寺的悬崖峭壁上有孔雀石自然形成的一尊绿像,石像形成的年月,夜里闪闪发光,被寺院学识精湛、德行高尚的堪布德古夏仲发现后,在夜深人静时,爬上悬崖,冒着生命危险把石像取了下来,请来高级雕塑师,雕成五寸高的孔雀石像。后泥塑一尊绿度母像,把自然形成的孔雀石像作为藏装进塑像腹中。多年以后,在普光寺北边的崖壁上有玛瑙石自然形成了一尊马头明王像装入马王塑像腹中,五层窟塔中藏有斩孽龙的七星智慧利剑。三十三天石窟的下面,有一个月牙形的石洞,藏语称"加给尔志朋",即印度月牙洞,传说可西通佛国印度。这些名胜古迹大大提高了普光寺的知名度,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朝山拜佛。藏佛殿位于三十三天石窟北侧,洞窟构造复杂,规模宏大,为我国石窟艺术所罕见。窟平面配置极为独特,窟形成平面似一个"凸"字,总深为三十三点五米,宽二十六点三米。由前堂、拜殿、甬道等几个部分组成。前堂为横长方形,横券顶。前堂之后,凿一近似方形的拜殿,正壁上开三个圆拱大龛。考古学家宿白先生考察后指出:"马蹄寺北寺藏佛洞中央回廊两侧的十四尊佛像,是元代早期的塑像,目前已很少见到。分布在佛龛两侧的壁画,是明代早期的作品。"幸得常嘉煌先生捐赠在日本留学时勤工俭学挣得一千元钱,加固了藏佛殿内即将倒塌的两幅明代壁画。 要说起藏佛殿这一殿名,它还大有来历。 在很早以前,马蹄山系古时国王宫阙,楼台殿阁,壮丽人间。有一天,忽然狂风大作,乌云蔽日。自此后,年轻貌美的皇后整日昏睡不醒,随之国王不知去向,王宫大臣、太监、宫女天天减少,原来是有条孽龙在作祟。 这时,观世音菩萨转世。投生到个原帝王之家,封为王太子。太子无心安享人问的荣华富贵,一心想皈依佛法,就将一国之主的极尊之位让给其弟,便动身西行。原来他是要到西北马蹄山观音洞拜谒的三个师傅。他历经万水千山,来到马蹄山,分别到上、中、下三个观音洞参谒了三个大喇嘛,大喇嘛早知太子来历,授给七星智慧宝剑一口。 太子背负宝剑来到临松山下,得知孽龙残害无辜,决心前往除之。太子入宫,看到王后卧床昏睡,从鼻孔钻出一条小蛇,宝剑自动出鞘,蛇见宝剑光芒四射,立即缩入鼻孔,太子用语言激之,激出小蛇,忽然变成一条巨龙,在宫内上下腾飞,宝剑飞腾出鞘,经过几个回合的搏斗,太子终于将孽龙斩为三十三段。孽龙被斩,王后苏醒,王后提出让给半壁河山或供养太子,太子都一一谢绝.,太子要国人崇信佛法,王后立即将宫阙改为禅堂。王后命人采来白玉,自己动手仿太子形象,雕成一尊白玉像,太子说:"我与甘人有缘,像在我在。从此将白玉像供在大殿,尊为本国臣民救度父母。后来,怕精美的白玉菩萨像遗失,为防盗窃,就在大殿内塑起一尊10米高的站佛像,把白玉菩萨像藏入大佛像腹内,藏佛殿由此而得名。后来,大西天秘密、无垢二祖师来马蹄寺言明,王太子就是观世音菩萨,更加激起人们的敬仰之情。 马蹄殿位于藏佛殿北侧,是马蹄北寺比较重要的洞窟之-。窟平面近方形,窟内有中心方柱。窟门用三,均作券顶,窟高390,宽10.06米,深8.60米。窟内南、北、西三壁凿圆拱形念,龛内已无造像,仅留门内及中心柱两则明代重绘的力士和供养人像残迹。现在窟内所见塑像均为现代新塑。中心柱正壁新塑三尊头戴桃形"班霞",金光耀眼的佛像,中间一尊为格鲁教派创始人宏喀巴,左面一尊为宗喀巴大弟子嘉操杰塑像,右面一尊为宗喀巴二弟 子克珠杰塑像。这三尊一组的塑像被格鲁教派人尊称为"杰西赛松",意为父子三尊,极受藏传佛徒的推崇。 宗喀巴,原名罗桑智华,一三五七年(元至正十七年)十月十日,诞生于现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藏语称湟中一带为"宗喀"。故而被称为宗喀巴,意为湟水滨人。宗喀巴自幼受佛教影响很大,后通过对显密教经论多年的研究,造诣愈来愈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1409年,宗喀巴发起了改革西藏佛教的运动,创立了西藏佛教的新教派--格鲁派(意为善规派),僧人戴黄帽,故俗称"黄教"。此教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等许多地区广泛流行,成为藏传佛教中的最大教派。 马蹄殿中心柱前面左侧地有一凹陷的酷似马蹄的印迹,此乃天马所踩。 西汉时的一天,天高云淡,丽日当空。一匹膘肥体壮,膀大腰圆的天马腾云驶雾、风驰电掣地自西天向东而去。当临近马蹄寺(时称"临松薤谷)上空时,阵阵乐音,缕缕香气穿云破雾,扑面而来。天马不由俯首下视,不看则已,一看立时惊呆:只见苍山叠翠,玉脉生烟、流水潺潺、白雪皑皑、佛窟遍地木鱼声声。好一处人间仙境。天马早已忘却了肩负的使命,身不由已地降临石壁,蹄落之处便留下了这不可磨灭的印迹。历史经历了千百年的变迁,石窟佛寺已满身疮痍,而这神骏蹄迹却依然如故,引人遐想,令人赞叹。清人高元振就曾写诗赞道?quot;飞空来骥足,马立落高山。入石痕三寸,周规印一圆。不缘驰穆驼,岂意列天闲。雨剥踪仍显,霜雕粉自班。年多碑尚勒,代远色弥殷。神马峰头立,旃旄漫渡关"。也正由于这神奇的马蹄迹,"临松山遂"改名为"马蹄山","青松丹峡流寓"也改称"马蹄寺",山谷中的河也成了马蹄河,连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此设置区公署时也命名为马蹄区公署。
古刹层层出上方,云梯石蹬步回长。 金神宝相莲开座,玉梵清音月近床。
茶沸烟腾禅出空,花飞泉落水流香。 逢僧共说无生活,回首音尘意自忙。
从马蹄寺溯马蹄河西去,一路山谷杂树丛生,野花满地,到了山谷尽头,悬崖峭壁上冒出一股细流,沿崖直下。诗中所写“花飞泉落水流香”即此。悬崖飞泉,是祁连山雪水沿山石缝隙渗聚而成,天睛时,远远望去,可以清楚的看见这一奇景。在高山上,有一大石矗立,从下看去,活像一位高高在上俯视下界的巨人,称为石佛,又是一大奇景。上、中、下观音石窟群,散落在从马蹄南北寺南去金塔寺一带的悬崖石壁间。观音洞是佛教中的重要洞窟,都是喇嘛修行处,每一洞窟,周围凿有岩龛,岩龛中凿有石塔。上、中、下观音洞北距金塔寺约3公里。这里峰峦叠嶂、岩崖峭立、人迹罕至。这三组座西向东的石窟在绵延约五公里的险峰断崖间各居一方,风韵独存。 上观音洞也称"观音洞上寺",大小9座石窟分布于一座峻拔的孤峰顶巅之岩石侧壁。东首三窟中尚存文物遗迹。中洞正壁一龛塑观音菩萨像,上方一龛塑释迦如来坐像,左右方各有一龛,四周布许多小龛,龛中各安放小佛一套。正、左、右壁面各绘有十方佛壁画。左洞正龛内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立像,前方左右塑胁侍菩萨各一身,两旁壁面用泥金绘观音像各一铺。右洞正龛是地藏菩萨坐像,左左塑胁侍菩萨各身。两侧壁面各有壁画。综观三窟塑像和壁画都为西藏的喇嘛教风格,且塑绘时代较近。 中观音洞又叫"观音洞中寺"。北距上观音洞约2、3公里。共有7个洞窟,均开凿极为高峻的峭壁上部。远望重楼叠阁,宏伟壮观,但窟内原塑像已不复存在,内中塑像为近代重塑。 下观音洞又称"观音洞下寺"。北距中观音洞约2公里。洞窟也开凿在巨大的峭壁上部。现有窟龛4座。其中一大窟为北朝系中心柱窟,窟高5米,宽8.40 米,深10米,窟内四壁不开龛,窟顶前部作为人字披,后面作四面披,中心方柱分两层开龛造像。四壁绘有佛、菩萨、十八罗汉、四大天王、蔓荼罗等壁画,为明代风格。另有一窟内塑三世佛和五身胁侍菩萨,均为近代作品。
马蹄寺石窟群中的金塔寺,位于大堵麻河西岸,在一条名叫刺沟的山谷深处,从刺沟口向里走便有一片高约100米以上褐红色绝崖,金塔寺石窟就开凿在距地表约60米的崖壁中部。向上有一条211级的陡峭石梯可达;两个洞窟均座北向南。中有栈道连通。从洞窟的形状、塑像、壁画的风格看,都属北魏时期。其中东窟的规模较大,艺术价值也高。洞窟深广都在六米左右,中央方形塔柱,直通窟顶,几乎占据了窟顶大部分容积,四周只有可容两人并行的通道。这座方形塔柱,四面开龛供佛,在龛和群像之间,满饰飞天和供养菩萨,都是彩塑,立体感很强,而且表现出躯体结实丰满,表情生动自然,形态优美多姿。特别彩塑飞天,前身、两腿飞舞的飘带,离开了龛壁,别具一格,栩栩如生,国内独一无二。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只有彩绘和影壁,没有这样立体彩塑的,这种彩塑飞天进一步表现了极大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马蹄寺石窟群,从东晋郭某和他的弟子在那里开凿以来,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民国到现在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们甘肃历史悠久的艺术价值很高的文物古迹之一。
相关旅游景点:
杜甫草堂 市黑河森林公园 新河驿遗址 雷台 裴公湖 珍珠落九天 莲花塔 山西会馆 民勤会馆 山丹新河驿 秦先祖古墓 香山自然保护区 大佛寺 二郎庙 木塔寺 马蹄寺石窟 仙估庙 黑河流域 牍侯堡 红崖山水库 诸葛楼 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 祁山堡 诸葛楼 香古寺 青天一线(四岸门) 八硅墓营 木塔寺 黑河流域自然保护区 镇远楼 滨河路绿色长廊 东大山自然保护区 北山植物园 马蹄寺 圣容寺 甘泉公园 五指峰、枕头峰 双泉湖垂钓园 甘州古塔 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