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太保祠旅游指南
太保祠位于忠县城西4千米处的秦家,清末所建,为明末女将秦良玉而建。
抗清民族英雄秦良玉,字贞素,明万历二年(1574年)出生于四川忠州(现重庆市忠县)鸣玉溪。父亲秦葵是位具有爱国思想的岁贡生,“丁乱世,喜谈兵”,从小培养孩子们学习文韬武略,勉励他们长大后:执干戈,以卫社稷”。良玉有兄弟三人,父亲尤其钟爱她,认为虽是女孩子,也应习兵自卫,以免在兵火战乱中“徒为寇鱼肉”。因而秦良玉自幼除了课章句,学经史外,还得以和兄弟一起随父习武。她不但学得一身骑射击刺的过人武艺,而且熟读兵史,精于谋略,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才能。父亲感慨地说:“惜不冠耳,汝兄弟皆不及也。”秦良玉并不因为自己是女儿家而感到自卑,她少怀大志,经常用历史上爱国名将、民族英雄的业绩激励自己,她豪迈地表示:“使儿掌兵柄,夫人城、娘子军不足道也。”
秦良玉及笄之后与石柱宣抚使马千乘结为夫妻。千乘是东汉名将伏波将军之后,英俊严毅,“整莅军伍,莫不股栗”。他十分爱慕、敬重秦良玉,夫妻相敬如宾,就边治军用兵方面的事宜也常和也商议。石柱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本非用兵重地,但秦良玉向丈夫提出“男儿当求树勋万里,奚用坐守为?” 她立足于为国报效的远大眼光,协助丈夫精心简练士卒。这支石柱士兵使用白木削成“矛端有钩,矛末有环”的一种独特长矛,机动灵活,骁勇善战。史称秦良玉“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惮”。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今遵义)宣慰使杨应龙,割据地方,鱼肉乡里,朝庭调他东下抗倭援朝,他非但拒不出师,反而乘机煽动叛乱。次年二月朝庭集结重兵,兵分八路围剿叛军,马千乘亦率五百精兵跟随,在平叛战争中,秦良玉初露锋芒,“连破金筑七塞,取桑木关,为南川路战功第一”。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马千乘被太监邱乘云诬陷,冤死云阳狱中,朝庭因秦良玉屡立战功,遂令袭职,代领石柱宣抚使。从此秦良玉卸裙钗、易冠带。侍女卫队皆戎装雄服,南征北讨,声威远震。
秦良玉得掌兵柄之日,正值女真族崛起于东北,对明廷构成严重威胁之际。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在萨尔浒惨败于努尔哈赤的后金军队,举朝震惊,辽东官兵“一闻警报,无不心惊胆丧”,“装死苟活,不肯出战”。朝庭急调永顺、保靖、石柱、酉阳等土司兵赴辽救援。秦良玉奉调兵派遣兄邦屏、弟民屏率兵数千奔赴前线。天启元年(1621年)白杆兵和酉阳土司配合明军,渡浑河与清兵血战。是役虽因寡不敌众,邦屏阵亡,未能取胜,但却在极艰苦的条件下杀敌数千,重创清兵,被除数誉为“辽左用兵来第一血战”。
浑河血战之后秦良玉立即遣使入都,赶制一千五百件冬衣抚恤士卒,整顿余部。自己则新率三千精兵直赴榆关(山海关)。榆关是清兵占据辽阳进窥中原必经的咽喉要道。秦良玉坐镇榆关,一方面救济关内外饥民,安定民心;同时加强武备,戮力守卫,有效地遏制了清兵南侵的气焰。在秦良玉的主持下,榆关防务固若金汤,成为清兵无法逾越的屏障。
不久秦良玉奉令回川扩兵援辽,抵抵石柱仅一日,适逢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反叛。奢崇明以奉诏率兵二万援辽为名,进入重庆,久驻不发,自称大梁王,转而乘虚进逼围困成都,严重破坏了抗清的形势。秦良玉乃挥师西上救援。奢崇明慑于白杆兵的威名,派人赠金帛结援,秦良玉立斩来使,把金帛赠赏三军。派民屏、侄儿翼明、拱明率四千兵马倍道兼行,自带六千精兵长驱西进,使成都顺利解围,并一举收复重庆。随后又率师入黔,最后平定川黔一带分裂叛乱势力。
崇桢二年(1629年)十二月,清兵绕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次年又向东攻占永平、滦州、迁安三城,形势极为险峻。崇桢皇帝匆忙下诏征调天下兵马勤王。秦良玉闻讯,火速“出家财济饷”,两次率白杆兵兼程北上。当时各地先后赶来的十余万官军,均屯驻在蓟门近畿一带,互相观望,畏缩不前。独秦良玉所部率先奋勇出击,在友军配合下,奋力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对北京的威胁。为此,崇桢皇帝特在平台召见,赐一品服、彩币羊酒,并亲自赋诗四首褒奖。其二云:“蜀锦征袍手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在清军兵临城下,众多须眉大将贪生怕死,推诿观望之际,能够力挽狂澜的偏偏是一名万里勤王的女将,难怪崇桢皇帝感概万端,视秦良玉为救驾功臣,表示要“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了。
崇桢六年(1633年)之后,她从京师调回四川,先后与罗汝才、张献忠等农民军作战。崇桢十六年(1643年)冬升任四川总兵官。崇桢十三年(1640年)张献忠边破官军,秦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略尽”。崇桢十七年(1644年)春,秦率部驰援夔,又“众寡不敌,溃”,以至“全蜀尽陷”。
1644年清兵入关,形势骤变,满族贵族取代明王朝,迅速西进南下,凭借暴力推行一系例野蛮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情况下,大顺、大西农民军余部与南明政权息兵相处,转而出现联明抗清的局面。秦良玉也和农民军停止干戈,重新投入抗清的行列。1646年8月,南明隆武政权赐秦良玉“太子太保”爵,封“忠贞候”,调石柱兵抗清,秦良玉以七十多岁高龄毅然接受“太子太保总镇关防”铜印,奉诏挂帅出征。但因郑芝龙叛变,隆武政权旋即败亡,而未能成行。秦良玉晚年虽未与清兵直接交锋,但始终坚持抗清立场,并在石柱地区实行屯垦,保境安民。当时四川地区战祸连连,赤地千里,凄凉残败。附近州县避难归附的百姓十数万家。至1648年秦良玉去世时,在城东南五十里万寿山仍屯有大批粮草。
秦良玉戎马传奇的一生,可歌可泣!她不计安危、舍家破财、爱国爱民的情操,忠贞卫国,至死不渝的高风亮节,博的广大人民的崇敬爱戴。史载秦良玉率部进京后,“驭军严,秋毫无犯”,“都人闻白杆兵至,聚观者如堵,马不能前。”川人曾在秦良玉驻兵遗址筑四川会馆。 祠堂内供奉
春良玉戎装画像,龛前对联云:
“出胜国垂三百年,在劫火销沉,犹剩数亩荒营,大庇北来梓客;
起英魂天九幽地,看辽云惨淡,应添两行热泪,同声重哭天涯。”
秦良玉不但“骁胆智,善骑射”,长于带兵打仗,而且“兼通词翰,仪度娴雅”。征战之暇还组织女兵纺纱织布,后人凭吊四川营址时曾留下“金印夙传三世将。绣旗争认四川营。至今秋雨秋风夜,隐约笳声杂纺声”的诗句。直到今天北京宣武门外当年秦良玉驻兵之处,仍保留有“四川营胡同”、“棉花胡同”一类的地名,表达了人们对这位民族女英雄的深切怀念。
现太保祠主殿犹存,大门基持原样。
相关旅游景点:
孔明碑 佳佳农家乐 石刻艺术博物馆 十八层地狱 歌乐山烈士陵园 后灶河 洪安-秀山边城 香炉滩 西陵峡 荔枝园景区 黑石山 张飞庙 巴雾峡 南山公园吟松轩农家乐 三峡学院 丁房双阙 华岩寺佛香已逾300载的名刹 渝北区体育中心 乌江 黄牛峡 科技学院 黔江风景区 涞滩古镇 黑山谷 三台八景 青龙瀑布 凤山公园 奥体中心体育场 天鹅湖风景区 解放碑广场 黑山风景区 东温泉 渣滓洞 文理学院 龙桥河景区 海桑田留美景沧 大园洞国家森林公园 大足龙水湖 二佛寺 渝北鑫鹏阁农家乐
抗清民族英雄秦良玉,字贞素,明万历二年(1574年)出生于四川忠州(现重庆市忠县)鸣玉溪。父亲秦葵是位具有爱国思想的岁贡生,“丁乱世,喜谈兵”,从小培养孩子们学习文韬武略,勉励他们长大后:执干戈,以卫社稷”。良玉有兄弟三人,父亲尤其钟爱她,认为虽是女孩子,也应习兵自卫,以免在兵火战乱中“徒为寇鱼肉”。因而秦良玉自幼除了课章句,学经史外,还得以和兄弟一起随父习武。她不但学得一身骑射击刺的过人武艺,而且熟读兵史,精于谋略,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才能。父亲感慨地说:“惜不冠耳,汝兄弟皆不及也。”秦良玉并不因为自己是女儿家而感到自卑,她少怀大志,经常用历史上爱国名将、民族英雄的业绩激励自己,她豪迈地表示:“使儿掌兵柄,夫人城、娘子军不足道也。”
秦良玉及笄之后与石柱宣抚使马千乘结为夫妻。千乘是东汉名将伏波将军之后,英俊严毅,“整莅军伍,莫不股栗”。他十分爱慕、敬重秦良玉,夫妻相敬如宾,就边治军用兵方面的事宜也常和也商议。石柱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本非用兵重地,但秦良玉向丈夫提出“男儿当求树勋万里,奚用坐守为?” 她立足于为国报效的远大眼光,协助丈夫精心简练士卒。这支石柱士兵使用白木削成“矛端有钩,矛末有环”的一种独特长矛,机动灵活,骁勇善战。史称秦良玉“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惮”。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今遵义)宣慰使杨应龙,割据地方,鱼肉乡里,朝庭调他东下抗倭援朝,他非但拒不出师,反而乘机煽动叛乱。次年二月朝庭集结重兵,兵分八路围剿叛军,马千乘亦率五百精兵跟随,在平叛战争中,秦良玉初露锋芒,“连破金筑七塞,取桑木关,为南川路战功第一”。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马千乘被太监邱乘云诬陷,冤死云阳狱中,朝庭因秦良玉屡立战功,遂令袭职,代领石柱宣抚使。从此秦良玉卸裙钗、易冠带。侍女卫队皆戎装雄服,南征北讨,声威远震。
秦良玉得掌兵柄之日,正值女真族崛起于东北,对明廷构成严重威胁之际。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在萨尔浒惨败于努尔哈赤的后金军队,举朝震惊,辽东官兵“一闻警报,无不心惊胆丧”,“装死苟活,不肯出战”。朝庭急调永顺、保靖、石柱、酉阳等土司兵赴辽救援。秦良玉奉调兵派遣兄邦屏、弟民屏率兵数千奔赴前线。天启元年(1621年)白杆兵和酉阳土司配合明军,渡浑河与清兵血战。是役虽因寡不敌众,邦屏阵亡,未能取胜,但却在极艰苦的条件下杀敌数千,重创清兵,被除数誉为“辽左用兵来第一血战”。
浑河血战之后秦良玉立即遣使入都,赶制一千五百件冬衣抚恤士卒,整顿余部。自己则新率三千精兵直赴榆关(山海关)。榆关是清兵占据辽阳进窥中原必经的咽喉要道。秦良玉坐镇榆关,一方面救济关内外饥民,安定民心;同时加强武备,戮力守卫,有效地遏制了清兵南侵的气焰。在秦良玉的主持下,榆关防务固若金汤,成为清兵无法逾越的屏障。
不久秦良玉奉令回川扩兵援辽,抵抵石柱仅一日,适逢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反叛。奢崇明以奉诏率兵二万援辽为名,进入重庆,久驻不发,自称大梁王,转而乘虚进逼围困成都,严重破坏了抗清的形势。秦良玉乃挥师西上救援。奢崇明慑于白杆兵的威名,派人赠金帛结援,秦良玉立斩来使,把金帛赠赏三军。派民屏、侄儿翼明、拱明率四千兵马倍道兼行,自带六千精兵长驱西进,使成都顺利解围,并一举收复重庆。随后又率师入黔,最后平定川黔一带分裂叛乱势力。
崇桢二年(1629年)十二月,清兵绕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次年又向东攻占永平、滦州、迁安三城,形势极为险峻。崇桢皇帝匆忙下诏征调天下兵马勤王。秦良玉闻讯,火速“出家财济饷”,两次率白杆兵兼程北上。当时各地先后赶来的十余万官军,均屯驻在蓟门近畿一带,互相观望,畏缩不前。独秦良玉所部率先奋勇出击,在友军配合下,奋力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对北京的威胁。为此,崇桢皇帝特在平台召见,赐一品服、彩币羊酒,并亲自赋诗四首褒奖。其二云:“蜀锦征袍手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在清军兵临城下,众多须眉大将贪生怕死,推诿观望之际,能够力挽狂澜的偏偏是一名万里勤王的女将,难怪崇桢皇帝感概万端,视秦良玉为救驾功臣,表示要“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了。
崇桢六年(1633年)之后,她从京师调回四川,先后与罗汝才、张献忠等农民军作战。崇桢十六年(1643年)冬升任四川总兵官。崇桢十三年(1640年)张献忠边破官军,秦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略尽”。崇桢十七年(1644年)春,秦率部驰援夔,又“众寡不敌,溃”,以至“全蜀尽陷”。
1644年清兵入关,形势骤变,满族贵族取代明王朝,迅速西进南下,凭借暴力推行一系例野蛮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情况下,大顺、大西农民军余部与南明政权息兵相处,转而出现联明抗清的局面。秦良玉也和农民军停止干戈,重新投入抗清的行列。1646年8月,南明隆武政权赐秦良玉“太子太保”爵,封“忠贞候”,调石柱兵抗清,秦良玉以七十多岁高龄毅然接受“太子太保总镇关防”铜印,奉诏挂帅出征。但因郑芝龙叛变,隆武政权旋即败亡,而未能成行。秦良玉晚年虽未与清兵直接交锋,但始终坚持抗清立场,并在石柱地区实行屯垦,保境安民。当时四川地区战祸连连,赤地千里,凄凉残败。附近州县避难归附的百姓十数万家。至1648年秦良玉去世时,在城东南五十里万寿山仍屯有大批粮草。
秦良玉戎马传奇的一生,可歌可泣!她不计安危、舍家破财、爱国爱民的情操,忠贞卫国,至死不渝的高风亮节,博的广大人民的崇敬爱戴。史载秦良玉率部进京后,“驭军严,秋毫无犯”,“都人闻白杆兵至,聚观者如堵,马不能前。”川人曾在秦良玉驻兵遗址筑四川会馆。 祠堂内供奉
春良玉戎装画像,龛前对联云:
“出胜国垂三百年,在劫火销沉,犹剩数亩荒营,大庇北来梓客;
起英魂天九幽地,看辽云惨淡,应添两行热泪,同声重哭天涯。”
秦良玉不但“骁胆智,善骑射”,长于带兵打仗,而且“兼通词翰,仪度娴雅”。征战之暇还组织女兵纺纱织布,后人凭吊四川营址时曾留下“金印夙传三世将。绣旗争认四川营。至今秋雨秋风夜,隐约笳声杂纺声”的诗句。直到今天北京宣武门外当年秦良玉驻兵之处,仍保留有“四川营胡同”、“棉花胡同”一类的地名,表达了人们对这位民族女英雄的深切怀念。
现太保祠主殿犹存,大门基持原样。
相关旅游景点:
孔明碑 佳佳农家乐 石刻艺术博物馆 十八层地狱 歌乐山烈士陵园 后灶河 洪安-秀山边城 香炉滩 西陵峡 荔枝园景区 黑石山 张飞庙 巴雾峡 南山公园吟松轩农家乐 三峡学院 丁房双阙 华岩寺佛香已逾300载的名刹 渝北区体育中心 乌江 黄牛峡 科技学院 黔江风景区 涞滩古镇 黑山谷 三台八景 青龙瀑布 凤山公园 奥体中心体育场 天鹅湖风景区 解放碑广场 黑山风景区 东温泉 渣滓洞 文理学院 龙桥河景区 海桑田留美景沧 大园洞国家森林公园 大足龙水湖 二佛寺 渝北鑫鹏阁农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