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风景名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旅游指南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以海外交通史为专题的博物馆。1959年创建,新馆于1991年建成。它的外型象一艘扬帆起航的大海船,内设有“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馆”、“泉州民俗文化陈列馆”和“中国古代船模馆”等四个展馆。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我们将从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模型中去了解古代泉州、了解古代刺桐港的兴衰。
泉州,古称“刺桐”,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而发展于唐朝。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当时的泉州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到了明清两代,由于中央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官商渐渐衰弱,而私商贸易迅速崛起。大批移民流向海外,泉州因此成了一个著名的侨乡。
古代泉州府的管辖范围包括德化、永春、安溪、晋江、石狮、惠安、南安,以及解放后划归厦门的同安和现属台湾的金门岛。古刺桐港素有“三湾十二港”之称。“三湾”所指的是: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在每个港湾中各有四个支港,由此而组成了这个著名的东海名港。在这个沙盘中所标出的是泉州省级、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泉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处,其中大部份与泉州悠久的海洋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记载福建最早的居住者是闽越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就已“善于造舟“。从1920 年在福建连江出土的独木舟残件,能够明显地看到有火烘烤的痕迹,这说明在当时人们已经能够用火和石斧制造独木舟用于海事活动。由独木舟发展而来“舢写船”形状象一只栩栩如生的水鸟,它已经具备了福船的一些特征,可以说是福船的前身。在公元后的十六个世纪里,福船以它优良的性能、先进的技术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之一。
三国孙吴时,晋人因永嘉之乱南迁。现在泉州地区的王、林、陈、黄、郑、唐、邱、何、胡等姓氏的祖先,多来自于中原。他们来到晋江的两岸,沿江而居,开始把这条江称为“晋江”。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由于晋江人南迁,闽南地区人口增加。吴国设置东安县加强管理。管辖南安、晋江、同安三县,县治设在今天的南安丰州,使丰州成为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0年,在丰州出土了“太康五年六月六日作”的基础和一批随葬的陶制日用品,至今,闽南农村的一些生活用品仍保留着当时的风貌。
经过两晋的发展,泉州海上活动渐渐活跃,到了南朝,泉州已经有大船通航南洋。有记载最早来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是印度僧人拘那罗陀(真谛)。他曾两次想由拉州乘大船前往梭伽修国(今马来西亚),都因遇到风浪,而不能成功。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里,由他历时多年翻译了《金刚经》等经文,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份贡献。至今九日山仍存有一块“翻经石”,是传说中拘那罗陀翻译经文所在地。
唐代是泉州港海上交通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泉州和福州分治;而到了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泉州治所从南安迁移到了现在的泉州市区。这时,泉州户口,发展到三万五千五百七十一户,约十几万人口。泉州经济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农业、织造业、陶瓷业、冶炼业等在这一阶段都已经初具规模,这为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一定基础。这时期泉州的海外贸易交通发展十分迅速。 1982年,在开元柳三娘佛塔中所发现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上刻有“海路都指挥使“的名称,这就是当时专设的管理海外贸易的官职名称。可见当时泉州的海外贸易已经发展到需要由专人的管理。
唐五代时,泉州节度使留从效为适应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扩展城区,并沿城环植刺桐树。从此,外国人亲切地称泉州为“宰桐”(ZAITUN)。但是,它在阿拉伯语中的含义却是油橄榄。这或许是他们睹物思情,看到了刺桐花,想起了故乡的缘故。
相关旅游景点:
风景名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东方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 华侨博物院 福联大饭店 远华影视城 东海岛 金海乐园 龙头路 爱乐乐团 中和堂 归来堂(陈嘉庚先生故居) 郑成功塑像 海沧大桥(AAAA级景区) 大学 大嶝岛 万国建筑博览 归来堂 陈化成陵园 台湾民俗村 日月谷温泉(AAAA级景区) 虎溪岩 风动石 府文庙景区 市青少年科技馆 鳌园 灌口凤山庙 大学鲁迅纪念馆 李林烈士纪念园 台湾民俗村--景州乐园 博物馆 胡里山炮台 鼓浪环岛路 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 鼓浪屿国际青年旅舍 万宝山观光果园 菽庄花园 凤山庙 新碑林 象鼻峰和锁云石 石趣游乐园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我们将从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模型中去了解古代泉州、了解古代刺桐港的兴衰。
泉州,古称“刺桐”,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而发展于唐朝。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当时的泉州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到了明清两代,由于中央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官商渐渐衰弱,而私商贸易迅速崛起。大批移民流向海外,泉州因此成了一个著名的侨乡。
古代泉州府的管辖范围包括德化、永春、安溪、晋江、石狮、惠安、南安,以及解放后划归厦门的同安和现属台湾的金门岛。古刺桐港素有“三湾十二港”之称。“三湾”所指的是: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在每个港湾中各有四个支港,由此而组成了这个著名的东海名港。在这个沙盘中所标出的是泉州省级、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泉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处,其中大部份与泉州悠久的海洋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记载福建最早的居住者是闽越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就已“善于造舟“。从1920 年在福建连江出土的独木舟残件,能够明显地看到有火烘烤的痕迹,这说明在当时人们已经能够用火和石斧制造独木舟用于海事活动。由独木舟发展而来“舢写船”形状象一只栩栩如生的水鸟,它已经具备了福船的一些特征,可以说是福船的前身。在公元后的十六个世纪里,福船以它优良的性能、先进的技术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之一。
三国孙吴时,晋人因永嘉之乱南迁。现在泉州地区的王、林、陈、黄、郑、唐、邱、何、胡等姓氏的祖先,多来自于中原。他们来到晋江的两岸,沿江而居,开始把这条江称为“晋江”。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由于晋江人南迁,闽南地区人口增加。吴国设置东安县加强管理。管辖南安、晋江、同安三县,县治设在今天的南安丰州,使丰州成为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0年,在丰州出土了“太康五年六月六日作”的基础和一批随葬的陶制日用品,至今,闽南农村的一些生活用品仍保留着当时的风貌。
经过两晋的发展,泉州海上活动渐渐活跃,到了南朝,泉州已经有大船通航南洋。有记载最早来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是印度僧人拘那罗陀(真谛)。他曾两次想由拉州乘大船前往梭伽修国(今马来西亚),都因遇到风浪,而不能成功。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里,由他历时多年翻译了《金刚经》等经文,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份贡献。至今九日山仍存有一块“翻经石”,是传说中拘那罗陀翻译经文所在地。
唐代是泉州港海上交通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泉州和福州分治;而到了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泉州治所从南安迁移到了现在的泉州市区。这时,泉州户口,发展到三万五千五百七十一户,约十几万人口。泉州经济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农业、织造业、陶瓷业、冶炼业等在这一阶段都已经初具规模,这为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一定基础。这时期泉州的海外贸易交通发展十分迅速。 1982年,在开元柳三娘佛塔中所发现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上刻有“海路都指挥使“的名称,这就是当时专设的管理海外贸易的官职名称。可见当时泉州的海外贸易已经发展到需要由专人的管理。
唐五代时,泉州节度使留从效为适应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扩展城区,并沿城环植刺桐树。从此,外国人亲切地称泉州为“宰桐”(ZAITUN)。但是,它在阿拉伯语中的含义却是油橄榄。这或许是他们睹物思情,看到了刺桐花,想起了故乡的缘故。
相关旅游景点:
风景名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东方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 华侨博物院 福联大饭店 远华影视城 东海岛 金海乐园 龙头路 爱乐乐团 中和堂 归来堂(陈嘉庚先生故居) 郑成功塑像 海沧大桥(AAAA级景区) 大学 大嶝岛 万国建筑博览 归来堂 陈化成陵园 台湾民俗村 日月谷温泉(AAAA级景区) 虎溪岩 风动石 府文庙景区 市青少年科技馆 鳌园 灌口凤山庙 大学鲁迅纪念馆 李林烈士纪念园 台湾民俗村--景州乐园 博物馆 胡里山炮台 鼓浪环岛路 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 鼓浪屿国际青年旅舍 万宝山观光果园 菽庄花园 凤山庙 新碑林 象鼻峰和锁云石 石趣游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