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石碧旅游指南
在宁化县城西23公里处,为禾口乡的一个行政村,是古时由江西至福建、广东的交通要道。唐初称玉屏,唐中叶改为石璧,五代改“璧”为“壁”,其后又谐音成石碧。
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森林茂密。在历史上客家人大迁徙中,大多数南迁的客家人都曾聚居此地,而后再陆续向外迁移。最多时,这里居住过100多个姓氏的客家人,因而被称为“客家摇篮”、“客家中转站”和“客家祖地”。
客家是“客而家焉”之意。客家人原是中原汉族,为避战乱,自东晋“五胡乱华”时开始第一次南迁。唐末黄巢起义后,又从皖、豫、鄂、赣的南迁第一站,迁至赣东南、闽西及粤东北边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经过赣、闽交界的宁都、于都一带,首先到达宁化,而后再迁往汀江流域和广东梅县等地。在以后年代的数次大迁徙中,最集中的聚居地也是宁化石碧。现海内外5000万客属后裔的族谱中,十之七八有祖先在宁化“石壁”住过的记载。据统计,客家主要姓氏中,有109姓以上是从宁化(主要是石壁)播衍到海内外的。广东梅州客家联谊会和梅州市方志办编的《客家姓氏渊源》(第一集)收录34个姓氏,其中有29个姓的祖先是从宁化迁出的。《华声报》报道,台湾至少有60多个常见姓氏中的600多万人口与石碧有关,其中300多万人是客家人,200多万人是传自石碧,又从闽南的南靖、平和、诏安、漳州等地迁往台湾。
这里保留不少客家遗迹,还保存着客家人的语言和传统风俗习惯。近年来接待海内外客家宗亲、学者1300多批,10多万人次。有公路直达村口。
相关旅游景点:
白云岩 福建 青龙大瀑布 淘金山 仙浴潭 金湖风景区 金丝湾省级森林公园 孔庙大成殿 流香涧 七仙洞 仿宋古街 宁化县 萝卜岩楠木自然保护区 野营洞 燕子峰 上清溪竹筏漂流 望象台 斑竹秋月(斑竹溪) 牙梳山自然保护区 天宝岩自然保护区 麒麟山公园 古县风情园 瑞云山 万寿岩文化遗址 猫儿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罗汉寺 通天亭 天心岩 底曹源——忠山 白云庵 灵洞 岩仔洞 石碧 灵岩洞 市 茶洞 泰宁峨嵋峰自然保护区 华东第一漂──上清溪 上清溪 神风龙宫
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森林茂密。在历史上客家人大迁徙中,大多数南迁的客家人都曾聚居此地,而后再陆续向外迁移。最多时,这里居住过100多个姓氏的客家人,因而被称为“客家摇篮”、“客家中转站”和“客家祖地”。
客家是“客而家焉”之意。客家人原是中原汉族,为避战乱,自东晋“五胡乱华”时开始第一次南迁。唐末黄巢起义后,又从皖、豫、鄂、赣的南迁第一站,迁至赣东南、闽西及粤东北边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经过赣、闽交界的宁都、于都一带,首先到达宁化,而后再迁往汀江流域和广东梅县等地。在以后年代的数次大迁徙中,最集中的聚居地也是宁化石碧。现海内外5000万客属后裔的族谱中,十之七八有祖先在宁化“石壁”住过的记载。据统计,客家主要姓氏中,有109姓以上是从宁化(主要是石壁)播衍到海内外的。广东梅州客家联谊会和梅州市方志办编的《客家姓氏渊源》(第一集)收录34个姓氏,其中有29个姓的祖先是从宁化迁出的。《华声报》报道,台湾至少有60多个常见姓氏中的600多万人口与石碧有关,其中300多万人是客家人,200多万人是传自石碧,又从闽南的南靖、平和、诏安、漳州等地迁往台湾。
这里保留不少客家遗迹,还保存着客家人的语言和传统风俗习惯。近年来接待海内外客家宗亲、学者1300多批,10多万人次。有公路直达村口。
相关旅游景点:
白云岩 福建 青龙大瀑布 淘金山 仙浴潭 金湖风景区 金丝湾省级森林公园 孔庙大成殿 流香涧 七仙洞 仿宋古街 宁化县 萝卜岩楠木自然保护区 野营洞 燕子峰 上清溪竹筏漂流 望象台 斑竹秋月(斑竹溪) 牙梳山自然保护区 天宝岩自然保护区 麒麟山公园 古县风情园 瑞云山 万寿岩文化遗址 猫儿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罗汉寺 通天亭 天心岩 底曹源——忠山 白云庵 灵洞 岩仔洞 石碧 灵岩洞 市 茶洞 泰宁峨嵋峰自然保护区 华东第一漂──上清溪 上清溪 神风龙宫